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章 专题复习
基础知识回顾
一、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
(1)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2)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3)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4)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2.群落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1)群落中生物的关系: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2)群落中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3.植被: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植被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5.生物与环境: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保护色、拟态等。21世纪教育网
6.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但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当中。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生产者: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有绿色植物。它们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牛物提供食物,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它们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21世纪教育网
(2)消费者: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21世纪教育网
(3)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称为分解者。
(4)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形成联系——食物链。
如:草→鼠→蛇→鹰。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注意:
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等。21世纪教育网
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3.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份,一年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与往年相比将 ( )
A. 明显减少 B.明显增加 C.完全消失 D.相对稳定
2.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多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加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21世纪教育网
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21世纪教育网
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21世纪教育网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3.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棵长满苔藓的枯树,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还长着一些蘑菇,这里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
A.生物群落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D.生物群落
4.菊原产我国。目前世界上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决定菊品种繁多的根本原因是
( )
A.不同品种的菊遗传物质不同 B.不同品种的菊生存环境不同
C.不同品种的菊遗传物质相同 D.不同品种的菊生存环境相同
5.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6.“我为花草呵护,花草向我微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花草”在生态系
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
A.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7. 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
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21世纪教育网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21世纪教育网
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简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D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B、C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A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C.若D为二氧化碳,则碳元素在②③④⑤过程中均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
D.①过程中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②⑤过程中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9.2008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动物21世纪教育网
B.小鱼→大鱼是湿地中的一条食物链
C.湿地中的所有鱼类是一个生物种群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2008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经多方努力,浒苔被及时处理,保证了奥帆赛的正常进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浒苔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21世纪教育网
B.浒苔过度繁殖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C.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应该积极治污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
D.浒苔过度繁殖对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有促进作用
二、填空题
1.地球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她的一切,她为我们提供食物,为我们提供能源。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造成了“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
(1)我们食物中的有机物是植物通过__________(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合成的。21世纪教育网
(2)地层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并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这句话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我国近年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的帮助。
(1) 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至少提出两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物生长靠太阳”“鱼儿离不开水”等民间谚语,体现了生物的生存必须_________
环境;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却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环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_____环境。21世纪教育网
4.把一些动物的内脏埋进菜园的土里,过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动物的内脏却不见了。原因是:土壤中的___________,也就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将动物的内脏分解,所以过一段时间后动物的内脏就不见了。21世纪教育网
5.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活在河里的龟等爬行动物,会爬到河岸上产卵。以水草为食的草鱼通常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鹭吃河里的鱼、虾等动物,但它却在河边的大树上筑巢。陆地上的动物有时要到河边喝水,死亡的水生动物需要细菌等的分解。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来说,阳光和空气并不是它所独有的。降雨会带来别处的水分,还会把陆地上的土壤冲入河流。风也可以把远处的植物种子吹到河流中。河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在有些地方,人们的饮用水也取自河流。21世纪教育网
(1)下面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表格,在空格内各填写出一种生物或非生物的名称。(必须用资料中列举的生物或非生物)
生产者:_________________
河流生 生物部分 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
态系统 分解者:_________________
非生物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如__________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_,这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
三、分析与探究题
1.下图是一湖泊生态系统,据图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螺蛳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写出包括螺蛳在内的食物链(写一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情况下,该湖泊的生物数量关系是:植物的数量比革食动物数量__________,草食动物又比肉食动物__________。
(5)为了维持该湖 自的生态平衡,除注意防止有毒物质进入湖水外,还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一种) 21世纪教育网
2.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人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如下: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天 3 11 25 2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参考答案:
第2章 专题复习
一、l.A 2.B 3.C 4.A 5.A 6.B 7.C 8.C 9.D l0.D
二1.(1)光合作用 (2)生物圈
2.(1)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瞄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土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刮能力下降。
(2)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善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等。
3.依赖 适应 影响
4.微生物 分解者
5.(1)水草、大树鱼、虾、鹭细菌、真菌 空气、水、阳光、土壤 (2)森林(或草原、农田) 生物圈
三、1.(1)阳光 温度 空气 土壤
(2)水草和藻类 水和泥中的细菌和真菌
(3)藻类→螺蛳→肉食鱼
(4)多 多
(5)禁止过度捕捞鱼类
2.(1)光照、温度等
(2)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3)无光照水藻只能趟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4)光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