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空气(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空气(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0-06-20 22: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和各个成分的测定,这节课衔接了小学的科学教材,同时也为后续的章节,如物质的燃烧、金属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安排2个学时,而我要讲的主要是第一学时。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所以,要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必须做好每个实验,在加强感性认识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依据本章的教材地位,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体验空气是种混合物的事实,检验空气中的CO2、氧气、水的方法,同时定量测定氧气在空气中所占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实验探究设计,完成本节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验成功的成就感,满足探索空气的成分的好奇心。
三、重难点
由于本节我要在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各个成分,及其鉴别方法,尤其是定量确定氧气的成分及所占比例,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定性确定空气成分,定量确定氧气在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
难点:定量测定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四、说教法
鉴于本节有较多的实验,所以确定以空气主要成分为主线,分别采用小组体验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相结合,完成本节的重点内容。同时,通过教师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演示实验,克服本节的难点。
五、学法
我努力设计让整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组的体验实验和活动,让学生能人人参与,至少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引入:学生完成覆杯实验
实验后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地球周围存在空气)
(这个是八年级上册作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通过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2.学生活动,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在活动中掌握重点
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活动进行了分组,共有3组验证实验,以每四人为一小组,每四个小组完成一组实验,这四个小组分别为甲组、乙组、丙组。另外分别提供仪器
甲组:大针筒、锥形瓶、导管
乙组:装有氧气的集气瓶、点燃的火柴
丙组:无水硫酸铜、烧杯
共同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本处之所以不让每组都完成各个实验,主要是为了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能完成课本内容)
学生活动结束后,再通过实验投影把甲组和丙组实验结果示,让学生能看明白。
对甲组提问:是什么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我们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 ——知识拓展,延伸
对丙组问:是什么使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水)
(可以用来鉴别水的存在:现象:白——蓝) ——知识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共享成果)
过渡:今天大家测出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和氧气,看来大家比古人聪明,一直以来人们把空气看成是单一物质,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后来又发现含有其它一些气体,而我们所需要氧气就是来自空气,氧气在空气中含有多大比例吗?
3.师生互动,攻克难点
( 由于学生对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原理还未学习到,所以这部分采用了老师讲授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过程:(1)出示仪器:介绍仪器,
(2)……..
(3)现象描述:
(这部分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实验操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过程,另外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 为什么水会从烧杯中流入集气瓶中?
(2) 能用碳来代替红磷完成这个实验?(也可让学生上来演示)
4.拓展:
设计:利用身边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吗?
5.小结:对着板书由学生完成
七、板书设计:
1、空气成分:
二氧化碳 (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水 (用无水硫酸铜鉴别)
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
2.氧气含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