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4-14 21:5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评(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据此完成1~2题。
?下列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零增长论
?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是(  )
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资源开发不尽合理 ③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小 ④我国粮食需求量逐年降低,后备土地资源仍较为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最近某电视台报道了用瘦肉精喂养的“健美猪”最终流入某肉制品厂事件。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使人出现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3~4题。
?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结合图C6-1,完成5~6题。
图C6-1
?该区域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能源短缺
C.土地荒漠化 D.大气污染
?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有(  )
A.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率
B.加大种植业发展的力度
C.不断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
D.搞好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我国政府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7~8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为此证明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以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的野生动物通道类型。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图C6-2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9~10题。
图C6-2
?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加剧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D.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强了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图C6-3为某地“蔗—牛—菇”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C6-3
该地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山东
B.甘肃
C.广西
D.内蒙古
该循环经济模式(  )
A.饲养奶牛比饲养肉牛每头多获利5600元
B.推广菇泥还田,利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C.实现了产业衔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D.受交通条件影响较小
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图C6-4),完成13~14题。
图C6-4
该循环经济模式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
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下列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
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图C6-5),回答15~16 题。
图C6-5
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该图显示了该岛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读我国山东某市光伏农业大棚运营模式图(图C6-6),完成17~18题。
图C6-6
图中生态大棚中最适宜种植的是(  )
A.玉米
B.水稻
C.甜菜
D.草莓
关于该光伏农业的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排放量小
B.资金投入少
C.技术水平高
D.产品附加值高
传统的黄麻加工主要是将黄麻的麻皮制成麻丝,将麻丝卖给纺织工厂,麻骨、麻叶与废水被直接投放到环境中,造成很大的污染与浪费。图C6-7为某黄麻种植园清洁生产模式图。读图完成19~20题。
图C6-7
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布局在(  )
A.高科技园区
B.黄麻生产地
C.劳动力密集区
D.港口物流区
与传统的黄麻加工厂相比,该黄麻种植园的清洁生产的优点有(  )
①减少环境污染 
②增加经济收益 
③增加劳动就业
④缓解电力紧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分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0分)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典型。结合图C6-8,回答下列问题。
图C6-8
(1)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__________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__________种。(2分)
(2)按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出的服装产品,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原因是什么?(2分)
(3)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有哪些?(6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市向社会公布,东西湖区石榴红村等8个村被评为武汉市首批生态村。据介绍,这些村历来重视环保,倡导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景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图C6-9)。
图C6-9
(1)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的方框中。(4分)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2)“农家乐”模式是如何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6分)
(3)“农家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4)若“农家乐”属于农业地域类型,那么这种农业应属于________农业。(2分)
(14分)相对湿度为80%~90%时,大气混浊、能见度低的天气现象为霾天气。从2014年2月20日至2月26日,持续7天的重度霾天气是北京市自2013年1月1日按照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空气质量监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霾天气。与此同时,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病例相应增多,引发了民众的“空气焦虑”。读图C6-10,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C6-10
(1)简述北京霾天气较多的自然原因。(4分)
(2)人为原因是造成霾天气的主要原因,霾天气增多主要是由__________增多造成的。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这种大气污染物增多的主要原因。(4分)
(3)简述霾天气对人类的危害。(2分)
(4)简述减少霾天气应该采取的措施。(4分)
1.C 2.A [解析] 第1题,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地和谐相处。这与人地伙伴论的思想相一致。第2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粮食需求量逐年上升,但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A 4.B [解析] 第3题,以牺牲人们身体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4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增白剂、防腐剂等。
5.A 6.D [解析] 第5题,由于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加上该区域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6题,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应该加大种植业发展的力度;如果不断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可能造成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该区域气候、水、生物和土地资源丰富,此处梯田本身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应该搞好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7.D 8.A [解析] 第3题,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②破坏森林;③导致人口增长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4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9.B 10.D [解析] 第9题,该产业设想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缓解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第10题,循环经济体现在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上,只有D项符合。
11.C 12.C [解析] 第11题,该地可生产甘蔗,应位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山东、甘肃、内蒙古都位于我国温带地区,不适宜种甘蔗。广西位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甘蔗。第12题,从图中可知,每2头奶牛比2头肉牛多获利5600元,而不是每头。菇泥为废弃物,不是可再生资源,菇泥还田是废弃物再生资源化。菇、牛肉和牛奶都容易腐烂变质,对交通条件要求高,交通条件对其影响大。该循环经济模式可实现产业衔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13.D 14.C [解析] 第13题,a来自生活污水,去向是尾水,因此应是污水处理厂;b的产品是棉布,应为棉纺织;d的产品是服装产品,故应为服装生产;c是通过服装设计为服装生产提供服务,应为创意产业。第14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工业园区中为服装产业,基本做到了减轻污染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具有高效的生产过程,且利于环境保护。
15.D 16.D [解析] 第15题,由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岛屿属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了当地环境。第16题,该图显示了该岛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各种农业基地、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的措施。
17.D 18.B [解析] 第17题,建设生态大棚资金投入大,与玉米、水稻、甜菜相比,单位面积草莓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草莓对生产条件的要求高,适宜在生态大棚中种植。第18题,从该模式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发展模式需要高等院校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资金投入多。生态农业碳排放量小。
19.B 20.A [解析] 第19题,黄麻加工业属原料导向型工业,最适宜布局在黄麻产地。第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黄麻种植园实行清洁生产,麻皮用作脱胶厂的原料,麻叶加工成饲料,麻骨用于栽培食用菌,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园区的污水进行处理,污泥制作肥料,可减少环境污染。该种植园区并不生产电力,且农畜产品加工和污水处理还需消耗电力,故排除④。
21.(1)1 7
(2)其产品原料为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
(3)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展了产品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收入。
[解析] 本题以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模式图展示命题情境,考查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解能力。第(1)题,用低温榨油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1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7种,其中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等。第(2)题,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之于大豆纤维,因此属于绿色产品。第(3)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2.(1)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2)通过开展“农家乐”,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3)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收入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4)观光
[解析] 第(1)题,读图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回答。第(2)题,结合图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回答。第(3)题,从农民的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回答。第(4)题,根据材料一中“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可知其应属于观光农业。
23.(1)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中出现逆温现象,空气比较稳定,风力比较小)。
(2)固体颗粒物 工业生产排放;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高,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机动车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多;等等。
(3)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交通运输等。
(4)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煤炭在生活中的使用;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使用清洁能源;等等。
[解析] 第(1)题,霾天气形成的自然原因可结合材料中霾天气的形成来回答。第(2)题,从材料中霾天气的形成过程可知,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空气中固体颗粒物增多。空气中固体颗粒物增多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可以从图中获取信息。第(3)题,霾天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交通有明显的影响。第(4)题,大气中固体颗粒物增多是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减少空气中大气污染物的角度来回答减少霾天气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