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水槽、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之前,我要考考大家的耳朵。听一听,王老师今天带来了哪些声音?
师:你听见了哪些声音?
生:鸡、风、猫、狗、流水、汽车、喇叭、二胡、玻璃打碎。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
鼓
钢尺
橡皮筋
发声状态时的鼓、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实验前请小组讨论一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时和发声时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各组实验组长从抽屉里取出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实验组长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请XX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
师:观察它是否在振动,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
(2)(课件打出)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水槽里盛有2/3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师:实验前看看各自的任务。(投影出示)
师:看看哪组的实验做得又好又快。
师:请实验组长上来取实验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实验组长收好材料,放好音叉。5秒钟时间还原坐好。
师:击打过的音叉触及水面,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水面有一圈圈的波纹
师: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音叉被击打过发生了声音产生的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生:是音叉振动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上课前同学们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打
弹
弹,拨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振动
课件8张PPT。考考大家的耳朵1.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鸡、风、猫、狗、流水、汽车、喇叭、二胡、玻璃打碎。
2.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
鼓钢尺橡皮筋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发声状态时的鼓、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特点?记录单一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实验组长做实验,纪律组长协助;讨论组长观察;记录组长填写实验单;汇报组长做好发言的准备。仔细观察,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发声时有什么变化?每个实验要重复地做几次,力求准确。 实验完成后,用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实验了。温馨提示: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实验组长做实验,纪律组长协助;讨论组长观察;记录组长填写实验单;汇报组长做好发言的准备。
2、实验要重复地做几次,力求准确。
3、实验结束后,实验组长将材料还原放好。
实验内容:水槽里盛有2/3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 怎样产 生的?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实验要求:Thank You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记录单一: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
鼓
钢尺
橡皮筋
发声状态时的鼓、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特点?
记录单二:
观察水面的变化
击打过的音叉触及水面
记录单一: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
鼓
钢尺
橡皮筋
发声状态时的鼓、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特点?
记录单二:
观察水面的变化
击打过的音叉触及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