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云的观测》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小学科学
2、年级:四年级上册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单元第六课
5、学时数:40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2、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第六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和记录对云的观察,本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实地观测等活动,进一步深入地对云量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观察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同时指导学生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相对集中了,逐渐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而关于云,学生们并不陌生,但他们很少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云。
4、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紧扣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我们能看到千姿百态的云。关于云,你们又知道什么? 教师有意识的用网状图的法师记录学生想法。2、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他们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云的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哪些信息?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云的观测。3、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 利用网状图的方法记录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以“云”作为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它做尽可能的联系,这可以使学生世博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
二、观察云。 1、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于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云量的呢? 板书:晴天:云较少,能看到太阳多云:云较多,有时能看到太阳阴天:云很多,看不到太阳2、讲解:如何来判断晴天、多云、阴天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课件展示)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图有误);如果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3、(课件展示:各种云的图片)利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观察云。4、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观察云,判断图片中的天气情况学生活动:室外观察云回教室后汇报 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对云进行分类 1、出示图片: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2、看一看气象学家是怎样对云进行分类的吧。 课件展示:云的类型 板书:积云、层云、卷云3、出示云的图片,思考:你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5、拓展:出示关于云的谚语思考谚语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云?6、作业:继续完成天气日历,并记录当天云的类型。 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汇报讨论结果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答学生阅读,思考 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并结合课件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并判断当天天空中出现了哪几种云
四、教学反思
1、新课标提出:科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中的科学与书本上科学之间的联系,强调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围绕着学生熟悉的“云”展开,不管是判断外出观察云还是判断云的类型都紧密联系当天天空中的云展开,而借用“云的谚语”作为拓展活动,使学生学会判断较为简单的云,从而运用于生活。
2、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判断云量的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我教材中借用了图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来判断云量的多少,并将判断的标准精确的用分数来表示,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验证。
附:实验记录表
云的观测
提示:1、请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
2、请不要直视太阳。
天空中的云量
云的高度云的形状
会产生的联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