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2章空气与生命》综合测试(六)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第2章空气与生命》综合测试(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04-14 19: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下《第2章空气与生命》综合测试卷(六)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S-32 Mn-5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黑块块,烧就红,投入室瓶仙气中,金光耀眼银光闪,无影无踪瓶中空;一杯钙泉入宝瓶,化作牛奶无人用。”以上描述的实验现象是指下列哪种物质发生的变化?(  )
A、木炭 B、硫 C、铁 D、磷
2.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蔗糖的溶解
C.酒和醋的酿造    D.食物的腐烂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A.因为红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4.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 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5.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既可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也可采用分解氯酸钾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主要共同点有(  )
①采用MnO2均可改变其反应速率 ②反应都不需加热
③都利用含氧化合物分解来达到目的 ④两种方法所需仪器相同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6.下列有关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用碳或硫代替磷来做实验,只是实验结果没有磷的准确
B.该实验可以说明燃烧后集气瓶中的气体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可以说明燃烧后集气瓶中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D.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空气的1/5,可能是装置漏气、红磷不足、未待冷却即打开止水夹等原因造成的
7.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  )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C.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D.先在铁架台上固定发生装置,再放置酒精灯
8.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是              (  )
A.反应条件都要氧气并达到着火点        
B.都属于氧化反应并有热量放出
C.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并有大量气体和热量产生
D.不一定都很剧烈但都要发光发热
9.关于O2的说法正确的                    (  )
A.具有可燃性 B.温度升高,O2的溶解度增大
C.氧化反应一定要有O2 参加 D.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O2是物理变化
10.当感冒发生鼻塞时,口腔也能进行部分呼吸,但口腔绝对不能全部代替鼻腔呼吸,主要是因为 (  )
A.口腔并不具备呼吸系统的功能 B.口腔只是消化器官
C.口腔不能温暖、湿润空气 D.从口腔进入的空气会进入消化道
11.X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制备原理为:2KClO3+4HCl(浓)=2KCl+2X+Cl2+2H2O,试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HClO3     B.HClO   C.Cl2O5    D.ClO2
1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是 (  )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铁生锈后质量变大 D.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质量不变
13.下列反应即不属于分解又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  )
A.CO2+H2O=====H2CO3 B.NH4HCO3=====NH3↑+H2O+CO2↑
C.C2H5OH+3O2=====3H2O+2CO2 D.2Cu+O2=====2CuO
14.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盛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表面有一层白膜,它是碳酸钙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相似
D.在进入山洞、地窖前要进行灯火实验,主要目的是判断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
15.R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3”价,则下列化学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
A.2R+3H2SO4=R2(SO4)3+3H2↑ B.4R+3O22R2O3
C.R+2HCl=RCl2+H2↑ D.2R+6HCl=2RCl3+3H2↑
16.有关二氧化碳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空气中0.03%的二氧化碳对人类生存是不可缺少的
B.大量燃烧含碳物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自己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作灭火剂
D.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于1%时就对人有害处,故二氧化碳是有毒气体
17.温室里栽培西瓜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 (  )
A.降低呼吸强度,增加有机物积累 B.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加速有机物运输
C.降低室内温度,控制营养生长过程 D.调节室内温度,控制病害的发生
18.将密封的小生态鱼缸中的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  )
A.光合作用增强 B.水中氧的浓度增加 C.植物生长迅速  D.植物死亡
19.要使温室栽培的蔬菜获得高产丰收,对温室内温度的控制应该是 (  )
A.白天、黑夜都应低      B.白天高,晚上低
C.白天、黑夜都应高      D.白天低、晚上高
20.有M、N、X、Y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如表所示,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物质 M N X Y
反应前/克 2 20 34 0
反应后/克 2 38 0 16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生成的N、Y的质量比为9:8
D.M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8分。)
21.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就会引起温室效应。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通过 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使CO2和H2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化工原料乙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乙烯+4H2O,则乙烯的化学式是 。
(3)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合理的是 。(填序号)
①开发新能源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量  ③植树造林
22.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一种未知物质M,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M
反应前质量/g 100 1 1 46
反应后质量/g 4 89 55 x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x的值应为 ;
(2)未知物质M一定含有的元素为 ;
(3)已知未知物质M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推出其化学式为 ;
23.方程式中,各化学计量数a、b、c、d之和为   。该反应是氧化反应,其中氧化剂是     。
24.下图是常用气体制备的装置图。
⑴上述所标的仪器名称是:①       ;②       。
⑵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可以选择上述装置中的      ,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实验室制取氨气是利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通过加热的方法制取的,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与上述中装置的    相似。收集方法是           。
25.将下列化学方程式配平
⑴ www.中考资源网Al+ Fe3O4—— Fe+ Al2O3 ⑵ NH3+ O2—— NO+ H2O
26.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⑴)把D处夹紧,E处打开,当光照一段时间后,绿色植物会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的检验方法是          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
⑵若要加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可在A装置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和稀盐酸(此时把D打开)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7.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2)根据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通常可作强干燥剂。己知在标准状况下,32g氧气的体积是22.4L,在该条件下,制备71g这种干燥剂所消耗的空气的体积约为   L。
28.19世纪末,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实验方法制得氮气,并测定其密度,从而导致了科学上的某项重大发现。请你参与他的科学发现过程,填写如下空格:
实验一:利用空气分离出氮气:
实验步骤 解释或结论
(1)将清新洁净的空气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浓硫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2)将气体通过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瑞利教授提醒你:反应不能生成新的气体)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3)收集气体,并测定该气体的密度 密度为1.2572 g/升
实验二:用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NH4Cl)反应制取氮气,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钠和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测得由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 g/升。由以上两个实验测出的氮气密度不一样,请简述原因:                   。
科学家瑞利仅仅是从小数点第三位数的差别,得到启发从而有重大的发现,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
四、分析计算题(22题7分,23题8分,共12分。)
29.某登山运动员要登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但需要自带氧气。假如每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
⑴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⑵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⑶用这种方法给登山队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30.为了测定某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现采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其原理是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成氨气(化学式NH3),再用稀硫酸吸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NH3 +H2SO4==(NH4)2SO4
现取该牛奶样品30 mL,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产生的氨气用9.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吸收。试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的氨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g,下同)
(2) 30 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3)右图是该牛奶包装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已知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 ,请你通过计算确定,该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包装标签所标示的蛋白质的质量标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BDAA  ADBDC   DBCAC  DABBB
二、简答题
21.⑴光合 呼吸 ⑵C2H4  ⑶①②③ 
22.⑴0 ⑵碳、氢、氧 ⑶C2H6O(或C2H5OH) 
23. 25 O2  
24.⑴分液漏斗 长颈漏斗 ⑵B  ⑶B 向下排空气法
25.(1)8 3 9 4  (2)4 5 4 6
26.(1)用带火星的小木条  (2)碳酸钙
三、实验探究题
27.⑴除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⑵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⑶140
28.⑴实验一所得到的氮气是混合物,而实验二所得到的氮气是纯净物
⑵科学研究只有本着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才能成功
四、分析计算题
29.⑴3.4×103升 ⑵47.4千克 ⑶不行。因为成本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制得如此多的氧气,耗时太长)
30.⑴0.16克 ⑵0.13克 ⑶30毫升中含蛋白质的质量为0.81克,则100毫升中含蛋白质的质量为2.7克,低于2.90克,所以不合格。

点燃
配料:鲜牛奶
保持期:8个月
净含量:250mL/盒
营养成分:(每100 mL)
钙≥0.11g
脂肪≥3.30g
蛋白质≥2.90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1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