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诵读课文,识字记音。
憩( ) 芜( ) 眄( ) 盘桓( ) 窈窕( )( ) 壑( )飏( ) 遐( )观岫( ) 耘耔( )( ) 一稔( )壶觞( ) 翳翳( )畴( ) 皋( )心惮( )熹微( )庭柯( ) 棹( )孤舟 樽( )奚( ) 靡途( ) 惆怅( )
2、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3、词类活用:
4、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3、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2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3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4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5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6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4、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5、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6、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7、理解文言句式。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7)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8)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9)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10)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11)以心为形役(为,被)
(12)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理清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能力提升】
1、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及提示:1.C 2.B①用来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4.A
2、阅读课文,体会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
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美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理解突破】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2、当今社会,公务员考试是仅次于高考的又一大考,对于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在古代,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那么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学习小结】
1、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2、艺术特点:
(1)淡远潇洒的风格.
本文语言平淡,意境清新作者多用田家语,少涉及典故,只言片语,气象万千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事件平常,语言平淡惟其平淡,才能“载欣载奔”,重获自由;才能“引壶觞以自酌”,重享村居的无拘无束;才能“悦亲戚之情话”,重得闲适归隐之乐也正是因为平淡,才会把官场看得分文不值他对官居,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不再攀附显贵,也仅以“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何等藐视,何等潇洒!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他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一脉相承。
(2)充满想像的浪漫情调。
本文写于作者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浓墨重彩描写乘舟归家时的欣喜若狂,归后的村居生活的无限美好,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种种情状均以想像之笔出之,充满浪漫情调。
【学习反思】
六.综合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可追:可以挽救)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征夫:出征的人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情话:知心话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乘化:顺着自然的变化
1. 答案:B。
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舟摇摇以轻飏 云无心以出岫
B.悦亲戚之情话 感吾生之行休
C.复驾言兮焉求 悟言一室之内
D.既自以心为形役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 答案:A。相当于而,表修饰。(B.的/取独;C。语助/交谈;D.被动/语助)
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3.答案:C。解析:①把;②而;③把;④因为。
4.下列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军中无以为乐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临清流而赋诗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4.答案:D。
5.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B.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C.审容膝之易安。(明白,深知)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赶,追逐)
5.答案:D。来得及弥补。
6.谢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矫首而遐观(举,抬) B.策扶老以流憩(马鞭子)
C.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通“筹”,筹划)
D.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怀念,想念)
6.答案:A。(B、拄着;C、田地;D、怀着,趁着。)
7.下列对文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作者把过去做官视为误入迷途,而把今天的归隐才看作是正确的选择。这两句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与世俗读书人迥不相同的人生观。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作者在外做官,迷失了回家的路。这两句话实写心中的悔恨,与前文 “迷途”相呼应。
C.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说明作者回到农村后,就谢绝与上层社会交往,每天独自在院中散步而兴味无穷。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作者借景抒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知还。
7.答案:B。
8.“归去来兮”一语在文中两次出现,对其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让人感觉他此志已定,此意已决。
B.第三段首句进一步宣言,我不仅弃官归隐,而且还要和当道者断绝交流。
C.第一句“归去来兮”引出从“归”至家的情景的描写,第二句“归去来兮”引出“隐”后的生活和感受。
D.两句“归去来兮”以抒情句式既表达出对短暂的“适俗”经历的反省和“迷途知返”的决心,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8.答案:D。
选做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阎典史者,名应元,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应元起掾史,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豫王大军渡江,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士民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
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又饷无所出。应元至,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已乃劝输巨室,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捐者麇集。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而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乃架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絙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隤处。又攻北城,北城穿。下令:“人运一大石块,于城内更筑坚垒。”一夜成。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蒿为人,人竿一灯,立埤堄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炮声彻昼夜,百里内地为之震。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大雨如注,至日中,城陷。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者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遂被缚。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选自清朝邵长蘅《青门集 阎典史传》,有删节)
1.对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令户出一男子乘城 乘:登上。
B.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薄:迫近。
C.已乃劝输巨室 劝:劝阻。
D.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听:随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百里内地为之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乃夜驰骑往迎应元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取空棺,实以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下列各项全都表现阎应元具有过人智勇的一项是
①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 ②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
③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絙护之 ④梯冲死士,炮声彻昼夜
⑤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 ⑥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A.③⑤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文意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国难当头之际,阎应元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以陈明选为代表的江阴军民要他组织江阴城
防的请求。他奋袖而起,连夜率四十家丁奔赴危在旦夕的江阴城。
B.江阴城在阎应元到来之前,兵力不足,粮饷匮乏。阎应元一到江阴,就组织兵源,募集各类军需物资,江阴民众积极响应,很快就成功地完成了备战。
C.为了补充箭矢,阎应元巧设疑兵之计,使清军上了大当。此计颇似当年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显示了阎应元的足智多谋。
D.江阴城被清军攻破,阎应元率众与敌人殊死巷战,誓与江阴城共存亡;他在突围时不慎落水,不幸被俘;被俘后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
答:
(2)束蒿为人,人竿一灯。
答:
(3)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
答:
答案:1.C.(劝导、劝勉)
2.B(A项前一个“为”介动,由于、因;后一个“为”介词,替。B项“而”均为副词。C项前一个“乃”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乃”副词,竟然。D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动词,认为。)
3.A(①②④均为清军的行为)
4.D(“誓与江阴城共存亡”原文中没有此意,“不慎落水”错)
5.翻译文言句
(1)城上的礌炮、机弩居高临下进行还击,大军被杀伤的也很多。
(2)扎起蒿草做成草人,每个草人身上用竹竿挑起一盏灯。
(3)一个士兵拿枪刺穿了应元的小腿,应元腿断扑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