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陈情表》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陈情表》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3 21: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陈情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注意文言词义积累;
2.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表现出来的深厚感情;
3.体会作者复杂深挚的感情及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1.课文相关资料及重点字词积累;
2.通过诵读把握课文,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自主预习案】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1教育网
(2)解题
陈——陈述;情——真实情况,实际事宜;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它的开头,要求先写明上奏人的姓名,同当时的书信一样,开头格式相同。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21·cn·jy·com
(3)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版权所有:21教育】
3.重点字词积累:分类比较记忆法
文言中,实词数量最多,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为它的语法作用有些特殊,就把它归入了虚词。文言文中好多虚词是从实词转化而来,所以往往既有虚词义,又有实词义。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它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同时了解一些有关知识,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词义的古今变化;②一词多义;③通假现象。学习文言虚词,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辨明用法;②注意特殊;③明了古今变化。
鉴于实虚词情况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分类比较记忆法,也就是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字词,按照词性、词义或其他标准进行分类、集中、比较,以便于识记该词的意义及变化(一般需结合例句)。21*cnjy*com
【文本探究案】——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 字音
臣以险衅( ) 夙( )遭闵( )凶 门衰祚薄( ) 茕茕( )孑( )立   
床蓐( )   猥以微贱( )  洗马( )  非臣陨首 ( )
责臣逋慢( ) 犹蒙矜育( )  过蒙拔擢( )  宠命优渥( )
2.重点词语
险衅:臣以险衅( ) 见背:慈父见背( )
夺:舅夺母志( ) 祚:门衰祚(zuò)薄( )
鲜:终鲜兄弟( ) 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婴:而刘夙婴疾病( ) 废:未曾废离( )
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 寻:寻蒙国恩( )
笃:则刘病日笃( ) 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 )
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听:听臣微志( )
3.通假字
(1)夙遭闵凶( )
(2)零丁孤苦( )
(3)常在床蓐( )
(4)四十又四( )
4.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 ) ②九岁不行( )
(2)矜:①犹蒙矜育( ) ②不矜名节( )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 )
(3)至:①至微至陋( ) ②无以至今日( )
(4)以:①臣以险衅( ) ②臣以供养无主( )
     ③谨拜表以闻( ) ④猥以微* ( )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臣具以表闻( )
(5)见:①慈父见背( )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
(6)亲:①躬亲抚养( )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7)日:①日薄西山( ) ②报养刘之日短( )
(8)当:①当侍东宫( ) ②死当结草( )
(9)薄:①日薄西山( ) ②门衰祚薄( )
(10)拜:①拜臣郎中( )  ②谨拜表以闻( )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12)夙:①夙遭闵凶( ) ②夙夜忧叹( )
5.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 ) (2)日:则病日笃( )
 (3)闵凶:夙遭闵凶( ) (4)微:猥以微贱( )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 ) (6)终:无以终余年( )
(7)卒:保卒余年(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0)闻:谨拜表以闻( )
6. 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成立 ①古义: ②今义:
  (2)成立:至于成立 ①古义: ②今义:
  (3)不行:九岁不行 ①古义: ②今义: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①古义: ②今义:
  (5)告诉:则告诉不许 ①古义: ②今义:
  (6)辛苦:臣之辛苦 ①古义: ②今义:
7. 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 (2)而刘夙婴疾病( )
(3)则告诉不许( ) (4)且臣少仕伪朝( )
(5)急于星火( )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合作探究案】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李密陈什么情?
明确:
3、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
4、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明确:
5、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21cnjy.com
明确:
【写作特点】
(1)以情动人
常言道,君命不可违,更何况李密是蜀汉降臣,拒绝帝王的征诏,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因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用言辞打动君王。文中反复出现祖孙相依为命的内容,祖母对他的照顾,祖母病笃,祖母时日无多,让人看到作者对祖母深切而真挚的情感。尽管作者没有着意抒发感情,但在简洁的笔墨之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www.21-cn-jy.com
(2)布局巧妙
本意是辞官,奉养祖母,但文章直到第三段才道出真意,试想如果一开始便点明主题,势必引起武帝不满。作者思及此,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为后文主题思想的提出作了情感铺垫,也成了辞不赴命的强而有力的依据。2·1·c·n·j·y
【同步练习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茕茕孑立(qióng)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日薄西山:靠近
C.寻蒙国恩:不久 听臣微志:听从
D.刘病日笃:病重 夙婴疾病:缠绕
4.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C.①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5.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取消句子独立性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6.与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 D.圣朝以孝治天下
7.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实为狼狈 D.举臣秀才
8翻译下列句子
①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 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崇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
【拓展提升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www-2-1-cnjy-com
山涛将去选吕,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2-1-c-n-j-y
1..下列各句加点的字都有活用,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远迈不群 ②康友而善之
③康友而善之 ④康不为之礼
⑤以淳风俗 ⑥康将刑东市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③/⑤
2 .下列八句话,分别编四组,构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①远迈不群 ②与魏宗室婚
③知其不可羁屈也 ④吕安服康高致
⑤辞相证引 ⑥会以此憾之
⑦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A.②③⑥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⑤⑦ D.④⑤⑦⑧
3.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嵇康是魏国皇帝的亲戚,官拜中散大夫。他超迈不群,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不与一般人结并,他所与神交的只有“竹林七贤”罢了。21*cnjy*com
B.嵇康当大夫时,也常常在柳树下打铁,有一次他与向秀打铁,钟会特意来拜访,他不予理睬,锻不辍,钟会站了半天,只好回去,他又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因此钟会非常恨他。【来源:21cnj*y.co*m】
C.嵇康与吕安友善,吕安被他哥哥枉诉,引稽康为证,于是稽康也被收。钟会向司马昭进谮言,要他因衅除之,于是嵇康吕安同时被害。【出处:21教育名师】
D.嵇康在东京被刑时,三千太学生请求他留下来做老师,嵇康不答应。他看日影,还未到行刑时,便索琴弹一曲《广陵散》,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天下士人都为他悲痛。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②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③ 康乃与涛书告绝。
④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