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了解积累
一、背景知识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文学常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21cnjy.com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 》,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三、字音字形
1.注音
一蹴( )而就 梵( )文 轻鸢( )剪掠 精髓( ) 数( )见不鲜 颦蹙( ) 吞声咽( )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21教育网
3、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第四部分(第 段)
2. 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五、思考探究
一、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二、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三、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四、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