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3 21: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思路。
2.探究文中说明方法。
3.结合文章,延伸阅读,深入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思路。
【探究活动】
文章探究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思路的题目,首先要对文中九大建筑特征的内容,然后进行分类归纳。
【讨论明确】
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体上先介绍整体特征和结构方法,局部介绍装饰特征;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说明方法。
【探究活动】
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而对一般读者来说又是一个非常生疏和枯燥的问题,但作者写得简明易晓,生动形象,使读者乐于阅读而且一看就明。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明。
【教师释疑】
说明方法主要有打比方、作对比、作诠释、列数字、列图表、摹状态、引名言等,注意区分。
【讨论明确】
(1)下定义说明。例如所谓“斗拱”,作者写道:“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斗拱,对于一般读者原本是一个生疏的构件,通过这么一个简明的定义,一下便明白了它的构成。又如“举架”,文章写道:“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坨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通过这个定义,把举架的构成和功用介绍得一清二楚。由此可见,对于读者不明白的物件或概念,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可以起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2)比较说明。比如为了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作者反复运用比较的方法。作者先从材料的角度进行比较,“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然后又从中西方建筑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比较,“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可以说,比较的说明方法,特别中西建筑的比较贯穿全文。比如为了说明中西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作者先后用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比较,用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比较,用罗马的凯歌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比较,用巴黎的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比较,以此来说明中国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内容和功用完全相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比喻说明。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是本文最鲜明的特色。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特别是“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21教育网
要点三:对中国建筑特征作深层次探究。
【探究活动】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文中的这个句子含有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请你对就近的古代建筑作一次调查,就其怎样“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问题,写一段简短的介绍文字。21cnjy.com
【教师释疑】
建筑所表达的“极不相同的情感”,也就是建筑物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寓意。对此,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考察。21·cn·jy·com
【讨论明确】
例如屋顶的设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翬斯飞”,是为了表达“君子攸跻”的美好祝福。
此外古人还将“仙人”、“福兽”等造象置於屋脊上,雕於栋梁上,以追求“趋吉避凶”,祈求“如意吉祥”。满人以蝙蝠为吉祥之物,2·1·c·n·j·y
又如中国建筑以色彩象征“贫贱尊卑“阴阳五行以黄、金二色代表大地,皇帝以此为屋顶;清朝规定宫殿、陵庙可用黄色琉璃瓦;亲王府用绿色琉璃瓦;民居用素色。红色象征中坚、庄严、尊贵,皇宫的檐柱、围墙均是红色。21·世纪*教育网
又如北京天坛,在天坛之圜丘坛第三层太极石上轻声呼唤,能听到四方传来的回声。这本是声学原理应用于圜丘建筑的精妙所在,却附会上了封建礼教与神学的注释。当一朝帝王在此祭天时,四方回应犹如“昊天上帝”的“训谕”,象征天赋王权,而实质是强化帝王统治的正统权威。天坛回音壁的象征意义也是如此,在中央甬道的“三音石”上能听到多重回音,所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表示出天帝与皇帝的“明察秋毫”。www-2-1-cnjy-com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不同的布局、结构、装饰,等等,均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读懂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民族特色。2-1-c-n-j-y
【课堂提升】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www.21-cn-jy.com
(1)选文中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②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确切明了,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21*cnjy*com
(2)文中加点处的“那些”“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 “那些”指代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这样”指代木框架。【来源:21cnj*y.co*m】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指代词语的内涵的题目,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探究。
(3)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答案】 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