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筛选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事业的理念。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会筛选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知识链接】
1. 走近作家、作品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1),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2·1·c·n·j·y
《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十八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写作背景
1970年,刘易斯·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应邀在一个关于炎症的学术讨论会上作“定调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之谈被录音、整理,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手中,主编并不同意他的看法,却喜欢他的格调,便以朋友的名义请他为月刊写一系列短文,兼是诗人、散文家的刘易斯·托马斯欣然从命,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四年之后,就有了这本《细胞生命的礼赞》。21*cnjy*com
托马斯对人类的将来怀着一种自信的乐观。在他的观点中,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思考着的、行动着的生命。虽然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明了整体的思维,就像一只蚂蚁无法理解蚁群的思想一样。但我们都在为某个更大的目标努力地劳动着,我们劳动、学习、生活,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美好,因为我们同时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的需要。个体生存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来源:21cnj*y.co*m】
3. 文题解读
“社会”本来是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作为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标题为“作为生物的社会”,意在提醒人们不可忽视这些群居的生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重要,它们有我们人类共同的特征。【出处:21教育名师】
【学法指导】
1、合作探究法:文章中,作者有意用拟人的手法写动物,又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并借助具体事例对生物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学习时要注意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对生物行为反思的目的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2、自主学习:本文是一片译文,阅读过程中不必字字斟酌、句句计较,要着眼于整体把握观点和文章行文思路。【版权所有:21教育】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
一、学前阅读:
唐·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自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鳟鱼(zūn) 木屑(xiè) 迄今(qì ) 蜂窠(kē ) 毗邻(pí)
乱窜(cuàn) 真菌(jūn) 阈值(yù ) 梗节(gěng) 触角(chù)
拱券(xuàn) 海滨(bīn) 迷惑(huò) 蚁冢(zhǒng) 家畜(chù)
筹划(chóu) 疏远(shū) 霎时间(shà) 苜蓿(mù x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窠臼 迷惑 岛屿 清天白日
B.骚动 穹顶 木屑 讫今为止
C.毗邻 筹画 阈值 富丽堂黄
D.格调 蚁冢 书籍 苦口婆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 的细枝。
(2)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 ,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3)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
平地, 高墙, 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规格 反映 翻过 绕过 越过
B.规范 反映 越过 绕过 翻过
C.规格 反应 越过 翻过 绕过
D.规范 反应 翻过 绕过 越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 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三、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大家快速浏览课文3—10自然段,说说文章写了哪些生物及其活动,这些生物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生物学界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这体现了人类的什么心理?
3、指名诵读11-14自然段,大家思考作者指出人类生存面临一个怎样的问题?作者最后提出了怎样的希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文共13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理清作者思路。
生物群体与人类社会有 (第1-2自然段)
生物的行为活动 蚂蚁具有高度的 。(第3—7自然段)
(第3—10自然段) 蜜蜂的活动具有高度的 。(第8自然段)
黏菌细胞的活动也具有高度的 。(第9自然段)
鱼类、鸟类的活动也具有 。(第10自然段)
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 ,需要 ,才能不断地产生 ,推动社会进步。(第11—13自然段)21教育网
5、《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既然是论文必然有论点,你认为作者论点是什么?
6、本文虽是一篇科普论文,但我们读来却并不枯燥。大家浏览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21cnjy.com
①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②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③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④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课中展示】
1、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是什么?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3、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主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4、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5、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反思提升】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2、文章中作者有没有说到人类社会中人们去尊重生物社会给我们人类提供的智慧呀,假如有,作者对此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呢?21·cn·jy·com
【课后拓展】
阅读资料,思考问题。
资料1: 对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惩罚!
中国高官已经承认,最初的5名广东SARS患者在发病前都有野生动物的接触经历,多为经营野生动物为原料食品的餐馆的厨师和食客。而当时的亚洲自由广播电台报道说广东的第1名SARS患者出现在佛山,此人是一名收购野生动物的贩子。 www.21-cn-jy.com
资料2:舟曲特大泥石流与植被破坏有很大关系
2010年8月13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召开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贾文平说:“此次,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与这个区域植被破坏严重有重要关系。”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致使一千余人遇难。舟曲原本是“甘肃小江南”,境内过去一直森林茂密。据统计,从1952年8月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 www-2-1-cnjy-com
资料3:植被破坏严重,人类困境重重
海南万宁县的森林覆盖率原来高达63%,由于有森林调节,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没发生过干旱。后来,人为的破坏使那里的森林覆盖率降至9.8%,从此以后,自然灾害纷至沓来,从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闹旱灾,致使21条河的河水断流,3/4的农田受旱减产,25个水库干涸。特别是森林被毁使一些珍稀动物动物难以生存。我国的海南坡鹿、华南虎、黑冠长臂猿等珍贵动物都由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
资料4:“百虎围村”
上个世纪50年代,湖南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对省内连绵不绝的野岭荒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无处栖身的野生动物只得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针对山牛、野猪为祸庄稼的现状,当时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号召各地猎手上山捕兽。这样,森林生态链被人类活活撕断,两年后,饿虎出山了。从1952年开始,十年中,有近两千湖南人惨落虎口,家畜损失更是以万计。1957年9月的一个午后,湖南通道县高坪村雪峰山南麓一个小村庄陆续被大批老虎围困,最后达到上百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三个昼夜,最终饿虎们竟然无视村民燃起的火堆和锣声,狂风般冲进村中,将所有牲畜洗劫一空,并且还顺带叼走了一个不慎走出屋门的小女孩。
联系人类社会,大家谈谈人类因盲目自大随意践踏生物而面临哪些困境?
【示例】我越来越意识到,我初读此书时遗憾和庆幸交集的心情,不只是为我个人,也是为全体中国人的。在一片四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呼声中,在城市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的不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在这样的时候,将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奉献给迷惘、失望、然而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时宜的。2-1-c-n-j-y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