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第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4-25 20:4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第2课时)
【知识梳理】
1.动物的呼吸作用:动物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分解        ,获取      所需要的能量。
2.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        的呼吸器官,没有明显的呼气和吸气过程,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会通过      作用进行气体交换,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知识广场】
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和水果时应该降低温度,以减少呼吸消耗。温度降低的幅度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否则细胞受损,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大减,也易腐烂损坏。
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仅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绿色植物在完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大多数陆生植物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大多数陆生植物不能长期进行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通常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都能发生,氧气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抑制作用。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氧气对发酵有抑制作用。根据氧气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在贮存蔬菜、水果时应降低氧气的浓度,一般降到无氧呼吸的消失点即可。
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精选例析】
【例1】如图3.5-3所示实验装置可用来测量种子萌发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起对照作用的乙瓶内应放置20粒死亡的种子、有孔的平台和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有色液体会向________边移动。
(3)若再给你一个带刻度的针筒,如何测量萌发的种子所吸收的氧气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设置对照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甲、乙瓶中除了种子(萌发和死亡)不同外,其余各量均要保持相同,即在乙瓶中还要放置与甲瓶中等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
(2)由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甲瓶内的气压降低,有色液体会向左边移动。
(3)将针筒从软木塞处插入甲瓶中,压下注射器的活塞,让有色液体回到原来的位置,针筒减少的体积,即为萌发的种子吸收的氧气的体积。
【例2】将正在萌发的种子装入密闭的保温瓶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并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图中的曲线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二氧化碳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   )
【解析】 种子的呼吸作用能够释放CO2和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容器密闭,故CO2增加,温度升高。
【例3】为了证明动物也像人一样会呼吸,小明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的实验。

(1)实验设计B起 作用。
(2)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少,因为通过实验现象:A试管中红色液滴向左移了一段距离,而B试管中红色液滴几乎没有移动,从而证明该动物消耗了一定量的空气中某种成分同时放出 气体。
(3)小明同学认为该实验还需证明A装置被消耗了的成分是氧气,那么小明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4)小王同学受到小明的启示后认为该实验若把装置改变成如图②所示,还能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解析】(1)探究实验的原则之一是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设计B就起到对照的作用。(2)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3)根据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果继续燃烧说明有氧气,如果熄灭,说明缺少氧气。(4)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前提是动物把里面的氧气全部消耗掉,如果有剩余,则测量不准确,设置也就不合理。
【重点归纳】
1.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而且时刻进行着。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在活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停止,生物体就会死亡。
3.人体通过吸气获得的氧气,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里被利用,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细胞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经气体交换进入肺泡,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巩固提升】
1. 呼吸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情况是( )
A. 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B.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D.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 下列对植物体呼吸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任何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B. 是一个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C. 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萌发的种子有较强的呼吸作用
B. 晒干、未萌发的活种子没有呼吸作用
C. 无论有光还是无光,活着的植物体各个活细胞时刻都有呼吸作用
D. 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NaOH溶液能吸收CO2气体)( )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5.如果用保鲜袋把新鲜水果封装起来,可以大大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保鲜袋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持袋内适宜的温度         B. 减少水果的水分散失
C. 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D. 减少水果的表面损伤
6.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温度变化为参照),设置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对照实验。下列四幅坐标图中,能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是( )
7.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呼吸作用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并且放出热量
B. 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 刚收获的种子,为抑制呼吸作用,防止霉烂,必须尽快晒干
D. 农田内栽种植物后要及时松土,目的是利于根的生长与拓展,与呼吸作用无关
8.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变化(以温度变化为参照),设置了甲与乙一组对照实验。在A—D四幅坐标图中,能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是( )
9.用保鲜袋封装新鲜水果可以大大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保鲜袋的主要作用是 ( )
A. 保持袋内适宜的温度 B. 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C. 减少水果的水分散失 D. 减少水果的表面损伤
10.如图为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图。
(1)用黑布遮住大烧杯,不让光透过,并放置24小时。
(2)第二天揭开黑布,小烧杯中的石灰水 ,说明大烧杯内的 浓度大大增加。
(3)将燃烧的木条放入大烧杯中,木条会 ,说明大烧杯内
的 浓度大大减少。
(4)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    ,产生了   。
11.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 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 ,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 ℃和-5 ℃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 _ 。
12.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A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B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
(2)标志本探究活动成功的主要现象是 。
(3)若该探究性学习小组按上述设计进行操作,没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其可能原因是 。
(4)若要在上述实验中,同时探究“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有没有影响”,则应如何设计?

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第2课时)
【知识梳理】
1.分解有机物  生命活动
2.没有明显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扩散作用
【精选例析】
【例1】 (1)与甲瓶中等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 (2)左 (3)见解析
【例2】 B
【解析】 种子的呼吸作用能够释放CO2和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来,容器密闭,故CO2增加,温度升高。
【例3】 (1)对照作用。   (2) CO2气体。
(3)取下塞子,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4)不合理,因为小动物不会把这密封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
【巩固提升】
1-5. DA B AC
6-9. A DAB
10.(2)变浑浊,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
(3)熄灭,氧气浓度大大减少。
(4)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11.(1)温度
(2)增大
(3)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实验(或乙烧杯置于-5_℃条件下)。
【解析】 (1)由图可知,该探究通过测定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探究影响蓝莓保鲜的因素,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建立的假设是温度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2)随着CO2浓度的增大,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受到抑制。(3)实验测定的是产生CO2的速率,因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题干中设置的对照实验是分别在25 ℃和0.5 ℃温度条件下。
12.(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
(2)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暗室的温度较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太少(合理均可)。
(4)另设一套和图中完全一样的装置,将其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其他操作相同,最后观察比较两个装置中的现象。
【解析】 (1)要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必须保证所提供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而B装置则是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除尽,以确保进入C装置的空气中无二氧化碳。(2)若实验成功,则意味着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则对应的现象是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温度会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弱。(4)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并注意对照实验的设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