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宋《枯木怪石图》唐《江帆楼阁图》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瑰丽、豪华的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内省与超越--宋代理学探究1:宋代理学较前代儒学有哪些超越?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重视思辨。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体系化的内容。伦理纲常是理理是万物的根本人性是理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仁、善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三:一言一语,一动一作,一坐一立,一饮一食,都有是非。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人欲。
--《朱子语类》卷三十八正当人欲与非正当人欲依据材料三,概括“人欲”的内涵?思考:既然人性是善的,为什么还会有“非欲”?理性思辨(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D伦理纲常是理理是万物的根本人性是理仁、善“天人一理”的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思辨化材料四: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宋]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材料五: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知至是里面亦清澈无不尽。
--《朱子语类》卷十八依据材料四,概括“把握理”的手段。格物天人合一
成仁成圣自觉修身知理思辨自觉修身思辨依据材料五,概括格物的内容。材料六: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十八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宋]朱熹《劝农文》
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中国教育通史》依据材料六,分析朱熹如何传播“理”?君主 个人 社会
宗族 百姓 儿童普及化
世俗化 由于南宋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朱熹的学说被称为“伪学”。直到1234年宋理宗亲政,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直到元朝将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程朱理学才从民间学问上升为官方哲学,明清在此基础上将理学继承发展,确定了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小实验:
请观察你面前的书本和文具,能否利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体会其中的“理”? 鹅湖之会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格物致知 理是万物根本心即理,心外无物 儒家伦理纲常格物致知发明本心陆氏心学的确立,进一步使得内省的道德观得以张扬,丰富了理学的内涵。探究2:宋代理学为什么走向超越?伦理纲常的破坏黄袍加身材料七: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材料八:宋代以科举起家的士大夫们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增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这一时期士大夫们普遍恪守的信念。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特点》士大夫自觉意识的推动材料九: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冲击……私有个体经济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唐中期以来“以钱谷定税”的赋役制度的推行, 使得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解放,个体意识日益强烈。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特点》商品经济发展 个体意识强化材料十: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行为准则。圣人教导我们“成仁”“成圣”,但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佛家就告诉你为什么要“修行”“成佛”,因为这世界太苦了,谁也不能摆脱生老病死;道家也告诉你为什么要“得道”“成仙”,因为“道”是万物本源。所以,魏晋以后儒家与“佛”“道”一对阵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了……于是宋代儒家学者就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
--袁腾飞以儒学为主体,吸收佛道的思想探究3:宋代理学超越的时代意义宋 王诜 烟江叠嶂图材料十一:材料十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材料十三:德川幕府把朱子学奉为“官学”……明治维新之后,许多日本思想家继续潜心研究朱子学,以寻找实现“道德之教”的良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朱子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唯理论”学说……从而开创了德国古典思辨哲学。
? --张品端??林炳辉《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的时代意义。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
历史:传承儒家道统;
民族国家:有利于民族性格的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社会责任、士大夫精神等;
世界:对日本、欧洲产生深远影响。内省与超越的典范:理学哥窑青釉鱼耳炉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所乐何处?
--《二程遗书》卷二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寻“孔颜乐处”便是理学重建儒家信仰的追求。谢谢!读书志在圣贤,徒非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