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时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时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23 09:2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抱厦 装饰 修葺 急功近利
B.发掘 隔扇 家俱 沧海一粟
C.部置 体裁 翔实 一筹莫展
D.穹窿 遵循 暴燥 皓首穷经
解析:B项“家俱”应为“家具”,C项“部置”应为“布置”,D项“暴燥”应为“暴躁”。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非诚勿扰》在做到高收视率的同时,更注重的是社会影响力,外来务工人员专场的推出,树立了一个个在困境中奋力前行的励志________。21cnjy.com
(2)谷歌问答Beta测试版的推出尽管迟到半年,但并未影响其在中国________全球的推广计划。
(3)在香港,左报左刊对余光中进行围攻,文章或长或短,________有文有诗还有画,其罪名不外是“反华”“反人民”“反革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典型 乃至 体裁
B.典范 乃至 题材
C.典型 甚至 题材
D.典范 甚至 体裁
解析:(1)句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应用“典型”,而“典范”强调其示范性,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2)句语气比较强烈,应用“乃至”。(3)句根据“有文有诗还有画”可知指各种文学作品的类别,用“体裁”,而“题材”指文艺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和现象,有时也指作品所表现的生活范围。【来源:21cnj*y.co*m】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
B.表演节目要贴近生活,才能吸引观众前来观看,群众一般喜闻乐见歌舞、戏曲、方言快板、曲艺小品、解说等文艺形式。
C.人们的站相都是千变万化的,而通过人们在无意间的站姿,我们也可以一窥其心理奥秘。
D.目前市面上的感冒药有很多种,但其药物成分大多类似,作用也大同小异。
解析:A项,“无与伦比”指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用“无与伦比”与事实不符。B项,“喜闻乐见”不能带宾语,用法错误。C项,“千变万化”和语境不符,应用“千姿百态”。21*cnjy*com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B.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和完善到一个高度的水平。
C.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喜爱,为他们所接受、所承认。
解析:A.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在”前加“是”。B.搭配不当。“完善”和“水平”不搭配。D.语序不当。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C
5.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B.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D.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解析:“可译性”并非比喻。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传统排序题。看似有一定难度,其实这类题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同时要注意隐藏信息。首先应当注意②⑤⑥句,因为⑥句很明显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而②⑤句又明显被镶嵌在⑥句之中,先说文化,后说历史,也就是⑤必在②前面,故应选C项。【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C
7.下面是文中作者给“斗拱”下的定义。请把这句话调整为以“斗拱”开头的语句,要保持信息的完整和语句的流畅。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斗拱”开头,也就是把“斗拱”作为陈述的对象。关键点是对“斗”和“拱”的解说。
答案:“斗拱”是指由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一层层逐渐挑出的被称作“拱”的弓形短木和两层拱之间垫着的被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建筑单位。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1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www-2-1-cnjy-com
8.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国家的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解析:A项,由“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C项,由“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可知,“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错。E项,由“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可知,尽管各民族的建筑形式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
答案:BD
9.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选文的第1段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做出了回答,提取第二个句子的主干,即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人们在建筑活动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10.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相关信息在选文第2段的前半部分,注意“这说明”中的“这”指代的内容。
参考答案: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所承认、所喜爱,能够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感。
11.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要点的筛选能力。相关信息在选文第2段的后半部分。注意要从“异”“同”两方面概括。
参考答案:(1)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2)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之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7年初,人类在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PK中连连败退,这类机器人无所不为,会下棋,会猜脸,还能解答各种问题。
②为了丰富文体活动,更深刻地理解话剧,班级组织演出《雷雨》,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去哪玩比较省钱?去哪里舒适又好玩?这些问题,大家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最终也没有结果。
④“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在错误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和短缺。”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她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www.21-cn-jy.com
⑤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等人投靠日本,建立伪国民政府,这些人沐猴而冠,卖身求荣,是会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⑥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角,有些收藏者动辄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解析:①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于此处感彩不当。②绘声绘色: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不合语境。③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④电光石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不合语境。⑤“沐猴而冠”指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使用正确。⑥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届全运会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将引导各地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提高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B.活动通过播放事迹短片、表演文艺节目和现场访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展现了广大医护工作者立足自身岗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采。
C.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
D.法国巴黎的一个社交网站上有一名男子的照片,照片上面写着“当世界看到这张脸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被推测是法国巴黎枪击爆炸案嫌疑人。
解析:A项,搭配不当。“提高”与“精神”不搭配,可在“体育精神”前加“培育”。C项,不合逻辑。“文艺创作”与“美术作品”不能并列,美术作品包含在“文艺创作”之中。D项,成分残缺。应在“被推测”前加“该男子”。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尊府路遥,我府上倒是不远,不如先移步敝庐,小憩片刻。
B.李博士屈尊惠临,我们却未及远迎,多有失礼,海涵海涵。
C.在下才疏学浅,能调来贵地高就,实乃三生有幸祖坟冒烟。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一定秉公钧裁,请你们放心。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A项,“府上”是敬词,言他人;B项,惠临,指光临,对迎接人到来的敬称。使用正确;C项,“高就”是敬词,言他人;D项,“钧裁”是请对方决定之意。
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也是大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那么,该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试图垄断领导权,21世纪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全球事务需要大国、中小国家以及国际与地区组织根据各自的优势都来发挥领导作用。其次,领导不是发号施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比别人做得更多、干得更好来引领集体行动。最后,领导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通过倡议、磋商、协调等方式推动达成共识。总而言之,中国应发挥的领导作用应符合伙伴主义的精神,而非霸权主义的表现。【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在国际事务中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问题,①后文说不“垄断领导权”,需要各国、各地区组织一起发挥作用,由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首先要坚持集体领导”一类的内容;②上文说“不是发号施令”,下文强调多干、干好来“引领集体行动”,可知此处应填“而是发挥表率作用”一类内容;③下文说“通过倡议、磋商、协调等方式推动达成共识”,由此可知应填“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一类的内容。
答案:①首先要坚持集体领导 ②而是发挥表率作用 ③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由于高考不直接从教材中出题,刷题备考现象在校园悄然兴起。做题虽然对提高考试成绩有一定帮助,但过分依赖做题,势必把教材挤出校园,一旦形成风气,势必葬送考生的一切。现在,不少考生已经认识到以题代学的危害,这对遏制刷题现象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只要解决了刷题问题,我们的考试改革就一定能圆满成功。
①过分依赖做题,不一定就会把教材挤出校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段,仔细阅读,找出文段中推断不合理的地方,然后仿照例句的模式,把文段中找出的推理不合理地方表达出来。本题,文段中除了“过分依赖做题,势必把教材挤出校园”推断不合理外,还有“一旦形成风气,势必葬送考生的一切”“只要解决了刷题问题,我们的考试改革就一定能圆满成功”两处推断不合理。仿照①“……不一定……”的句式,把这两处推断不合理之处给表达出来。
答案:②过分依赖做题,不一定就会葬送考生的一切 ③解决了刷题问题,考试改革不一定就能圆满成功
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解析:从题干中看,①处于一个总括句的位置,在语段的前面,可从语段第一句“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压缩为“以人为本”。后面的语句用两个分号隔开,说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可压缩为“生态和谐”;第二层意思从“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可压缩为“空间舒适”;第三层意思从“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可压缩为“生活节能”。
参考答案:①以人为本 ②生态和谐 ③空间舒适 ④生活节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2·1·c·n·j·y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21*cnjy*com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
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祥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解析:A项,说法绝对,古代建筑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创造,并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数的元素。B项,曲解文意,“乾道”“坤道”是《易经》中的思想,不是古建筑思想。C项,“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说法有误,文中有“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21教育网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B项,文章的思路分析错误,“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应是“总—分”结构,开头为总,以下为分。
答案:B
9.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项,“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因果关系混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