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课时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课时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23 09:2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毗邻(pí) 修葺(qì)
骚动(sāo) 模棱两可(mó)
B.倏忽(shū) 拱券(quàn)
筹划(chóu) 穿梭往来(suō)
C.休憩(qì) 弧度(hú)
疏远(shū) 不折不扣(zhē)
D.阈值(yù) 纤维(xiān)
黏菌(zhān) 晶莹剔透(tī)
解析:B项,“券”应读“xuàn”;C项,“折”应读“zhé”;D项,“黏”应读“nián”。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________的细枝。
②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③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________平地,________高墙,________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规格 反映 翻过 绕过 越过
B.规范 反映 越过 绕过 翻过
C.规格 反应 越过 翻过 绕过
D.规范 反应 翻过 绕过 越过
解析:“规格”意为“产品质量的标准,如一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规范”意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①应选“规格”。“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意为“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②应选“反应”。用排除法应先选C。后三个依据逻辑也可断定。
答案:C
3.这篇小品文,语言形象、幽默,下面是对一些句子的解说,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说明人类在自大心理下,不愿也不敢承认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人类相似的事实。2-1-c-n-j-y
B.“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
C.“它们只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生命的强大。
D.“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用某些人对蚂蚁的看法,讥刺那些把昆虫看作天外来客,完全异于人类的心态保守者。
解析:C项,强调的是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不是个体生命的强大。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解析: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应用“雄心勃勃”。“野心勃勃”,形容野心非常大。“雄心勃勃”,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B项,“瞎猫撞着死老鼠”,指意外之遇,碰巧了。C项,“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D项,“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B.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定规格的一批细枝。
C.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D.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在“才看见”前加“你”。B项,语序不当。“一批”应在“一定规格”之前。D项,缺少主语。后句前应加“那”。
答案:C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①它源于尼安德特人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
②应用昆虫学的概念和实践大都发端于那石器时代的科学
③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
④“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
⑤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
A.①②④⑤③ B.⑤④①②③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②⑤③
解析:排序时要注意前后句子中相照应的词语,如果有指示代词,那么上文中一定有和它相对应的语句。据此,①句中的“它”代指的是④中的“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③句中的“如此原始的科学”代指的是②中的“那石器时代的科学”。
答案:C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缈的感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浑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16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2)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16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区别雾与霾,就要找到描述它们不同点的关键词。两段材料都各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介绍“雾”“霾”的形成原因及基本构成,有同有异;第二句介绍了出现两种天气时的空气湿度以及人们的视觉感受。将两段材料的一、二句分别比较,即可归纳出异同点。
参考答案:(1)雾:由水滴(冰晶)组成。霾:由烟尘颗粒组成。
(2)都会给人造成视觉障碍。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1题。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8.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指代意义的理解能力。阅读前后文不难发现,“这一层”指的是前文中蚂蚁们的智慧。
参考答案:蚂蚁们拥有的集体智慧。
9.“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最让我们不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原文中有“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因此,原因应在这句话之后,我们只需要概括出“它们”所过的“两种生活”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我们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但事与愿违,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总之,它们可能跟我们相关,这是我们人类所不愿看到的。所以,这最让我们不安。
10.第1段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一句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参考答案:昆虫中“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11.你如何理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句话的含意?请从原文中列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第2段,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生物中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也许不会有什么思想;几只蚂蚁,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这似乎是无意识的;但当数千蚂蚁成为密集的群体时,它们仿佛在思考、筹划、谋算,而那些爬来爬去的作为个体的蚂蚁就是整个蚁群的心智。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化传承,是要有载体有传人的,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煌煌中华文明,还能不能心香相续,不绝如缕,希望就在孩子们身上。
②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俾昼作夜,艰苦奋斗。
③这个贩毒组织近来购置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对他们而言这简直是如虎添翼,我边防检查站的缉毒官兵倍感压力,全力投入侦破工作。21cnjy.com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运动健身受到热捧。教练提醒,健身塑形需要长期坚持,一旦放弃,会导致髀肉复生,很快反弹。
⑤2月的清晨,重庆10余万群众高举“舍身为人民,热血铸警魂”等字样的横幅来送别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而临危授命的英雄周鑫。2·1·c·n·j·y
⑥能够认识并提升自我才能有不断进步的人生,然而网络“键盘侠”们却只把眼光盯着别人的过失,对自身却目不见睫,无自知之明。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解析:不绝如缕,意思是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俾昼作夜,指晨昏颠倒。 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答案:D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一个新病毒的认识和研究都会经历一个过程。病毒一开始可能在局部范围内暴发,不构成全球威胁。__①__构成全球威胁,人们__②__开始关注和重视它,投入人力和物力研究。美国没有埃博拉病例发生,__③__就没有关注这个病毒,__④__只是在小范围的几个实验室进行研究。美国将感染病毒的医生接回国内,等于将活病毒主动带回国。__⑤__敢这么做,__⑥__现在虽然没有治疗和预防方法,但是人类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






A
只有

可能
或者
之所以
是因为
B
如果

可能
仅仅
既然
就是说
C
如果


或者
既然
就是说
D
只有


仅仅
之所以
是因为
解析:考生应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内容,然后依据关联词的搭配和句间的关系进行排除。语段开始说“病毒一开始可能在局部范围内暴发,不构成全球威胁”,可见第一处和第二处之间应是条件关系,即“构成威胁”人们才会重视,故应选用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有……才”,而“如果……就”是假设关系,排除BC两项;第三处,从后面美国“只是在小范围的几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可以知道,美国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太重视关注这个病毒,如使用“也”,“也就没有关注这个病毒”,就与后面美国的举动矛盾,故排除D项;第五处和第六处之间是因果关系。解答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掌握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然后准确把握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21教育网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最大的难处在于既要改善和解决人们当下的实际困难,又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B.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来源:21cnj*y.co*m】
C.受学校普遍大力推行普通话教育,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外来人口定居珠三角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粤语童谣或许会成为绝唱。
D.虽然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仍旧处于有阵地却缺乏后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删除“改善和”;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受学校普遍大力推行普通话教育,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外来人口定居珠三角等因素的影响下”,去掉“下”或把“受”改为“在”;D项,缺少宾语,句尾加“的阶段”。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学术界权威专家王教授,下面让我们聆听王教授的一孔之见。
B.为了庆祝朋友的乔迁之喜,我把自己的一副字画作为礼物送给他,让朋友新家蓬荜生辉。
C.在一次联欢晚会上,小华表演了一个精彩的魔术后,说:“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D.今天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所以,我惠允在座的每位朋友向我提出一个合理要求。
解析:A项,一孔之见:比喻片面的见解,谦辞。不能用于对方。B项,蓬荜生辉: 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D项,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答案: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爱国为民精神”等可知,体现在三个方面;②处结合后面的“尊师”可知,还体现在尊师重教上;③处结合语境分析即可。www-2-1-cnjy-com
答案:①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②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 ③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将面临就业的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要选择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就业,因为只有这样的大城市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而发挥了专业特长,必将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就一定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①并非只有“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②并不是只有“北上广”才能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 ③并不是发挥了专业特长就一定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 185 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然而,自 2004 年以来,有 4 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 1998 年(2551 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摘编自北极星环保网)
材料二: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
城市内涝如何解?》)
材料三: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出处:21教育名师】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 370 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
《反思城市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四: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
《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7.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比较损失→内涝未被重视→损失增加→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B.城镇化迅猛推进→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治本之法→建设海绵城市
C.城市规模扩张→负面问题→自然得水循环被切断→直接后果→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D.海绵城市→构成要素→湿地公园、小区湖河等→功能→积存与渗透、释放与利用雨水
解析: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的原因是城市扩张和气候变化。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结合翔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21·cn·jy·com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
C.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D.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
E.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解析:A从材料一的图表看,“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错;C“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有误,我国只是启动了建设试点,370 个城市也只是提出了专项规划,并不是全面启动建设;D“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说法绝对。
答案:BE
9.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提出合理建议。建议主要是从存在的问题角度来提出的,所以可以先找出我国城市内涝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对症下药。材料一: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材料二: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材料三: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材料四: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根据以上的问题,相应提出合理的建议即可。
答案:①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②城市管网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都要进行,标本兼治。③应具备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制定政策时应全面权衡。④建立可靠的治水效果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