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给动物建个“家 ”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给动物建个“家 ”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6-20 10: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的动物主角仍旧是蜗牛。给蜗牛建个“家”,实际上是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这是为了进一步更细致地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教科书第37页的图示,则是提供了一种栖息地的模型,里面有小树枝、沙砾、土层等适宜的物品材料,教师也可以仿照这样的环境,用其他物品建造。在这样的“家”中,学生可以发现蜗牛在栖息地的生命活动情况,有机会深入地观察蜗牛的进食、休息和运动,从而体会动物的生存需求,拓展对生物更丰富的理解。
本课把动物的生存与栖息地建立联系,既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外形和运动,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饲养,关注动物如何生存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出现的“家”“生活需要”等词句有拟人的成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将人的生活需求作为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与已有认识建立联系。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而“家”对于学生来说,是温暖的、自由的,是一个既能吃又能玩还可以休息的地方。联系自己,学生很容易想到小蜗牛的需求:有食物可以吃,有地方可以爬,爬累了还可以休息,等等。
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将会在这样的家中怎么生活?……这些问题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陆续出现。在平时生活中、第一课《校园里的动物》和第三课《观察一种动物》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已经对怎样饲养蜗牛和建蜗牛的“家”有过一些体验,也可能已经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了一点了解: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喜欢吃嫩菜叶;下大雨后会有很多蜗牛爬出来……不过,一年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迁移、梳理等方法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在本课中,学生将主要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分享关于蜗牛在“家”中的有趣发现。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学生坚持一段时间去饲养蜗牛,持续观察蜗牛的生活,特别是蜗牛的进食。因此,饲养活动开展和材料的准备都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前告知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蜗牛需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知道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
2.科学探究:尝试给蜗牛建一个能满足它多种需要的“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饲养蜗牛,并持续观察蜗牛的生活,特别是蜗牛的进食。
3.科学态度:体会持续、细致地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蜗牛需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2.教学难点: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饲养蜗牛,并持续观察蜗牛的生活。
【教学准备】
1.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塑料盒(透明、透气)、湿沙土(沙和土的比例约为1:3)、小铲子、小树枝、树叶、《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蜗牛、已经建好的蜗牛的“家”(实物)、课件、微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给蜗牛建个“家”(预设5分钟)
1.引导回顾。教师提问:“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观察了蜗牛的身体和运动等,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2.提出任务。教师提问:“怎样做可以继续观察蜗牛呢?”“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家,让我们来给蜗牛建个‘家’吧!”“有了舒适的‘家’,蜗牛就能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们也就可以继续观察了。”
二、探索
1: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预设20分钟)
(一)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2.引导辨别。教师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引导学生辨别:“蜗牛的‘家’是这样的吗?”
3.组织讨论。“蜗牛的‘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同学们找蜗牛、饲养蜗牛的图片,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讨论: “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蜗牛的?” “你把找到的蜗牛饲养在哪里?” “你的蜗牛会做哪些活动?” “你为蜗牛做过哪些事情?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怎样让你的蜗牛生活得更好呢?”
4.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通过追问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的需求,并对一些“疑难问题”(如:怎样处理蜗牛排泄物、怎样防止蜗牛爬出去)进行再次讨论,让有经验的学生上台介绍,组织点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5.形成班级记录表。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梳理、记录在黑板上,形成班级记录表。如下: 蜗牛的“家”: (1)能让蜗牛四处爬 (2)有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5)不能被阳光直射 ……
(二)设计: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师组织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用简图画一个蜗牛的“家”,只要能满足上述要求即可。
(三)操作:把蜗牛放入新“家”
1.指导。教师出示已经建好的蜗牛的“家”(实物),播放微视频对操作步骤进行指导。
2.分组活动。各组学生用小铲子把湿沙土铺在透明塑料盒底部(大约5厘米厚),最后在沙土上面放上小树枝、树叶等供蜗牛爬行的材料。
3.组织观察。观察蜗牛在“家”里是怎么生活的,和同伴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探索2:蜗牛怎样吃菜叶。(预设10分钟)
1.提出任务。教师:“蜗牛是怎样吃菜叶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组织观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安静、细致地观察“蜗牛怎样吃菜叶”。(注:教师要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能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和吃过的痕迹等等。)
3.组织汇报。让一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蜗牛是怎样吃菜叶的,其他学生补充或质疑。
4.整理活动材料。组织学生给蜗牛的“家”盖上盖子,并把多余的活动材料放在收纳盒中, 四、研讨与拓展:蜗牛生活需要什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课后观察蚂蚁。(预设5分钟) 1.教师把其中一个组的蜗牛连同蜗牛的“家”一起展示。
2.组织研讨: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3.组织研讨:“在观察蜗牛进食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4.布置拓展活动:观察蚂蚁怎样吃食物;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
【板书设计】给动物建个“家” 蜗牛的“家”(班级记录单)
日期:
(1)能让蜗牛四处爬。
(2)有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5)不能被阳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