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看对联,识文豪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里的三词客和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承天寺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 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由读(字音)
合作读(节奏)
示范读(韵味)
课文朗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借助注释理解并翻译课文要注意的字词:
入户 欣然 念 遂 相与 寝盖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竹柏影也
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品读课文,体会意蕴找出文章所用的几种表达方式?
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作者把月色比作“积水空明”,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错”,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探究课文1 面对明月和贬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 是每个夜晚都有明月?每个地方都有竹柏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 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有职无权的境况,清闲之人,自嘲;本该为国家做贡献却无用武之地,有种失落;不汲汲于名利,寄情于自然美景,乐观旷达之人。揣摩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念无与为乐者。
3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4 盖竹柏影也
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的复杂感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更有面对困境的自我排遣和豁达乐观
检测默写:1.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
2.体现作者知音甚少的句子:
3.暗示自己与怀民心有灵犀的句子:
4.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的句子:
5.最能体现作者略显惆怅又能自我排遣的句子是:
拓展:学了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了苏轼,你想对他或对自己说些什么吗? 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豁达乐观的坚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让我们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空明透彻,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作业1 朗读课文并背诵
2 预习苏轼的另一篇文章《水调歌头》
3 课外阅读苏轼的另一篇作品《密州出猎》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看对联,识文豪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里的三词客和四大家分别指的是?由一幅对联引出本课《记承天寺夜游》
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出示目标
指导朗读:
自由读(字音)
合作读(节奏)
示范读(韵味)
学生整体感知
1 重点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理解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小组讨论解决不理解的问题,翻译课文。
品读课文,体会意蕴
1找出文章所用的几种表达方式?
2 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作者把月色比作“积水空明”,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错”,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五 探究课文 (一)
1 面对明月和贬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 是每个夜晚都有明月? 每个地方都有竹柏吗?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 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最后发出了感慨,有职无权的境况,清闲之人,自嘲;本该为国家做贡献却无用武之地,有种失落;不汲汲于名利,寄情于自然美景,乐观旷达之人。
探究课文(二)
揣摩下面句子表达的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 归纳总结
课文描绘了作者和朋友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复杂的心情,有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是一篇感情内容丰富的小品文。
七 检测
默写:1.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
2.体现作者知音甚少的句子:
3.暗示自己与怀民心有灵犀的句子:
4.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的句子:
5.最能体现作者略显惆怅又能自我排遣的句子是:
八 拓展
学习本文后,你更增加了对苏轼的了解,请问,你想对他说什吗?
让我们记住苏轼,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豁达乐观的坚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让我们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空明透彻,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九 作业
1 朗读课文并背诵
2 预习苏轼的另一篇文章《水调歌头》
3 课外阅读苏轼的另一篇作品《密州出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