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谁轻谁重 课件(1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谁轻谁重 课件(1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6-22 16:09:02

文档简介

2. 谁轻谁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简易天平和预测掂量的方法。
2、让学生感知到重量是可以通过工具测量的。
3、间接的让学生感知到影响重量的因素有哪些。
4、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工具测量比个人预测更科学更准确。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简易天平和预测掂量的方法并感知到重量是可以 通过工具测量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到重量是可以通过工具测量的、感知到影响重量的因 素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到黑板上,这幅图分别是谁呀(图一: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家想一想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谁更重?(学生:回答并解释为什么)
师: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之后,相信大家就知道了。
二、新授探究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谁轻谁重》,咱们的课堂上来了几位小伙伴它们分别是我们第一节课观察过的五位朋友(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质材和形状相同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它们呢今天因为一些事情呢吵了起来,原来它们都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最重的那个,都不愿意服输,所以呢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当一当小裁判,看一看我们都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它们,比出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大家想一下,讨论一下有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通过学生回答并引导出两种方法:用眼睛看、用手掂量以及用秤称量)
三、操作实践
(一)、预测、掂量
1、大家首先观察一下我们四位朋友的大小和形状大家觉得通过我们的第一种方法觉得谁是最重的?谁是第二重?谁是第三第四?谁最轻)我们要给他们排一个顺序(准备一张记录单),但是在排顺序之前呢,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怎么记录这个排列的顺序?(最终统一结果为:最重的物体后面写依次为1234)
2、学生小组之间亲自动手掂量四个物体,感受一下四个物体的轻重
3、(再分小组将掂量的结果记录下来,按照第一种方法进行排序,(最后将小组结果放到展示台上展示比较))
4、通过小组对比讨论,数据对比是学生认识到掂量的方法不一定准确。(每个人用手掂量感觉都不一样)
(二)、称量
1、我们要想用天平秤称量它们,首先要学会使用我们的天平秤(两个秤盘,一个用来放我们要秤的物体,另一边放我们的标准物,也就是砝码,(太大太重的物体不能)所以老师这里给大家用的是回形针)当我们两边的秤盘平衡了,我们数一数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然后我们再根据每个物体需要放入的小正方形的数量来给四个物体排序(需要的小正方形越多就越重,越少就越轻)
2、学生操作(并发记录表)
3、记录表贴黑板上进行比较
四、总结,数据研讨
1、每一组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查看自己小组两次的排序结果
通过总结讨论发现我们每个小组两次的排序结果都不一样
2、接下来小组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哪一种更加的准确
预测是猜的,不准确,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所以说掂量也不准,次数多了还容易乱。
而用我们的天平称量从结果来看是比较准确,科学的方法
五、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么?
两个相同大小但是材质不一样的碗,一样重么?(一个塑料,一个金属)
师:先别急着回答老师,我们说了不管什么,我们都要动手实践才知道。
生:不一样,因为金属比塑料重(通过结果发现影响物体重量的因素有:大小(大小橡皮)碗(材质)
乒乓球和塑料块(形状))
师:大家在想一想大的物体一定比小的重么?(生:回答)
六、总结
大家今天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棒,回想一下在这节课上你们都学到了什么(生回答)
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下今天在科学课上的收获(今天的内容就先学到这里;下课)
课件13张PPT。观察1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
觉得谁更重呢课程谁轻谁重1木块2塑料块3小橡皮4大橡皮四位朋友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你是怎么
知道物体的重量?方法预测、掂量称量2按轻重排一排
最重的用1表示
最轻的用4表示认识天平怎么秤的又快又准2按轻重排一排
最重的用1表示
最轻的用4表示1:两次排序结果怎么样?
2: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加准确?
上面这两个碗大小相同、形状相似,一样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