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4张PPT。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梁启超之长子,为其父逃亡日本时所生,十四岁入清华堂,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情有独钟. 梁思成
(1901-1972)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堂,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但因梁启超病重而于1928年回国。回国后,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72年因病逝世。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返回才女佳人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 ……林徽因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浪漫诗人徐志摩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美丽的神话他俩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她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独想. 返回 《林徽因传》里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美丽的
林徽因少年时的林徽因中年时的林徽因 北京解放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梁思成先生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毛泽东下令围城部队一定要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
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
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
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
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 研
究
对象解 题指事物作为标志的
显著特色中国建筑 的 特征研
究
方
向探究重点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整体感知:中国建筑的特征。图片欣赏整体感知:中国建筑的特征宏伟气派、金碧辉煌中国建筑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图片欣赏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西方建筑基础积累给下列带点的词注音 ??
?砖石墁( )地????额枋( )??
??戗(?? )兽???? 接榫( ??)
穹窿( ) 房檩( )mànfāng?qiàngsǔnqióng lónglǐn回顾文章的结构脉络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3—13)(14—19)(20)(重点一)(本节探究点)(重点二)(下节质疑点)
分工合作
展示
评价1、每组选派三位代表上台展示成果:
A、展示本组所收集的“特征”图片;
B、讲解“特征”具体表现;
C、结合课文,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2、记录展示内容,评价每组表现。自读
思考
探究1、段前标上序号。
2、筛选每段主要信息。
3、探究各个“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并记录于表。 问题探讨:1.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阅读全文 整体感知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1、体系独特 2、分布广阔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3—13):(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
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作
诠
释 第一层: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二)一 、个体建筑立体构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打比方鸟瞰故宫
二、平面布置
丽江古城珠海 金域廊院 小区规划图中国建筑的特征(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列数字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第二层: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五)结构方法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柱子支撑的亭子中国建筑的特征(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摹状貌下定义
列图表举例子中国建筑的特征(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摹状貌
下定义五、举折、举架中国建筑的特征(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引用第三层: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九)斜坡飞檐六、屋顶的装饰作用滕王阁岳阳楼中国建筑的特征(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作比较七、颜色的选择——朱红“故宫红”为主色调。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隐喻天地交泰 。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中国馆中国建筑的特征(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霸王拳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三福云瓦当脊吻门 环中国建筑的特征(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诠释彩漆木刻浮雕琉璃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检查学习效果 看看下面这些现代建筑,
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国家大剧院内红色珠海金域廊院小区规划图对称 红色 屋顶上海金茂大厦塔
式
轴
对
称 重庆人民大礼堂红色 屋顶 彩绘 对称 想一想有哪些诗句、文句、成语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关,试举例说明。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作者介绍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时,着重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这么写?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结构方法﹑
斗拱的作用﹑屋顶的特点。原因:文章在说明一件事物时,往往不会平均用笔,而是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讲究对材料的详略处理,重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难理解的详写﹑容易理解的略写,科技前沿的详写﹑大家熟知的略写等等。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个别建筑构成群体建筑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结构
特征装饰
特征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外观装饰主次整体局部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总
体
特
征结
构
方
法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14—19) 。亭子 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文法”是指什么?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简言之“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 “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们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惯例。 “文法”——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规矩)说明了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基本特征依据课文,填写下表。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宫殿、庙宇等建筑或建筑群山亭、水榭等 作者在谈论“文法”时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怎样理解“拘束性”和“灵活性” ?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拘束性”是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也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比喻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什么?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四、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罗马凯旋门 华表 巴黎纪念柱琉璃牌楼凯旋门天坛皇穹宇 罗马圆亭子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
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
的形式有很大不同。天坛皇穹宇欧洲圆亭子华表外国纪念柱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
A.规则性;
B.独创性;
C.情感性.(2)分析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全文的整体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引论: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9)
四、结语:建筑传统发扬光大(20)
九大特征1 个别建筑物2 平面布置结构
特征装饰
特征4 斗拱5 举折、举架6 屋顶7 颜色8 构件9 建筑材料风格、手法总体
特征3 结构方法概述中国建筑体系中国建筑的特征(分布 历史)台基 屋身 屋顶左右均齐对称木材减少剪力多层 上短下长 逐渐加高 瓦面弯曲 四角翘起朱红交接部分大半外露有色琉璃瓦 雕刻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三、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
建议:要继承优良传统。
——怎样保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到处高楼林立。背景: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20世纪50年代, 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拆后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 梁先生为什么痛哭?他为什么主张新建筑要继承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怀?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008年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大量古建筑被以“旅游开发”的名义非法拆毁!
2009年2月镇江在旧城改造时已经拆毁五十多处文物古建筑。
2009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
大多代之以钢筋水泥的建筑!五十年之后同样的事件一再重演!!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古建筑?2、我们现在建造新建筑应该怎样设计?(即怎样使新建筑继承优良传统)四、思考:自由论坛保中国古建筑?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帷幕(wéi) 屋脊(jī)
翘起(qiào) 翘首以盼(qiáo)
B.埋怨(mán) 接榫(shǔn)
厦门(Xià) 高楼大厦(xià)
C.额枋(fānɡ) 空洞(kōnɡ)
角色(jiǎo) 凤毛麟角(jiǎo)
D.穹窿(qiónɡ) 哺育(bǔ)
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解析】选D。A项“脊”应读“jǐ”;B项“榫”应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应读“shà”;C项“角色”
的“角”应读“ju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防碍 模仿 纺织 防微杜渐
B.发掘 崛起 猖獗 撅头撅脑
C.点缀 辍学 啜泣 忧心惙惙
D.凛然 仓廪 磷峋 麟凤龟龙
【解析】选C。A项,防—妨;B项,撅—倔;D项,磷—嶙。二、课内阅读
阅读“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完成5~8题。
5.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6.简要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承认、所喜爱。7.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8.作者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译性”表明这是一个适合各民族的建筑问题。即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同一性质的建筑物的。学习小结:1、明确学习重点。2、了解中国建筑特征的内涵,感 受中国建筑之美。3、探究第二部分的说明方法、顺序、角度。4、展现了小组集体的智慧。下节设疑
1、第三部分也重要吗?有什么 特点?
2、首尾多余吗?
3、有难理解的句子吗?提高拓展 :巩固练习 :1、完成“同步训练”。
2、200字左右介绍学校某处的建筑,突出特征。1、阅读课文其余部分,继续研究 说明内容、方法和角度。
2、收集具有相同特色的中西建筑图片,比较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