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份的能量关系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物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3.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重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习过程:
感悟导入:
播放水墨动画《螳螂捕食,黄雀在后》。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一段精彩的水墨动画。这段动画蕴含了一个成语,写出了这条食物链。这里的生产者是什么?消费者是什么?螳螂为什么捕蝉?实际上是为了获取能量。
展开课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展示学习目标:
一.能量流动
自主探究一
保持安静,独立学习,同时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文中标记
1.生态系统的流动是通过什么途径依次传递的?
请你指出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营养级越多生物的数量越少?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何意义?
5.学生阅读资料尝试用流程图的形式绘出碳循环。
讲述:根据以上问题展开学习
一个大草原上有一定数量的鹰和兔,这就构成了一条食物链,鹰吃兔,兔吃草,它们分别从中获得了能量,可见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渠道传递的。
重点点拨
展示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温馨提示:能量的去路。
①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
②一部分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
③尸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欣赏动画
学生代表:“树——蝉——螳螂——黄雀”
生答:充饥
阅读学习目标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题的答案
组内初步解决有疑问的题的答案
学生竞答自主探究一
小组合作看图分析:
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理解概念:能量流动
过渡:如果把能量流动的减少用形象化的图标表达出来
展示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分析:处于塔尖的营养级能量最少,数量最少,所以一般食物链只有3-4营养级,到第5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地步了。
分析探究:
能量传递率:10%~20%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物质循环
自主探究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三份资料讨论:
1.生物圈中的碳元素是怎么循环的?
2.尝试用流程图的形式绘出其主要的循环过程。
学以致用:
1.为什么食物链只有了3~4个营养级?
2.肉奶蛋比各类蔬菜价格昂贵的原因?
3.西方国家饮食以肉类为主,我国以谷物为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那个更合理?
合作探究:
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学生思考讨论
思考:1.二氧化碳的来源?
2.箭头指向的特点?
讲述水循环、氮循环
合作竞学
讨论:我们在语文上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做春泥更护花”,
你能结合本节知识,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吗?
巩固训练
测试评价
评选优胜组
学生独立完成助学上本节的作业
各小组长统计小组得分
学生代表小结小结本节的收获与疑惑
教学板书: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检测:
1.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2.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食物中的碳 B.有机物里的碳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非生物界中的碳
3.一般地说,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环节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 )
A.增多 B.不变 C.减少 D.稍增加
4.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的辐射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减少和单向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能量逐级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各级生物将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新陈代谢
B.各级生物在摄取食物时总有部分不能被彻底消化
C.各级生物在消化食物时总有部分会丢失掉
D.各级生物在捕食时总有部分猎物会逃脱掉
6.“一山不能存二虎”这句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是( )
A.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的空间也大
B.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
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
D.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
7.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细菌 B.动物和微生物
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 D.绿色植物和动物
8.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元素循环如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课后反思:
答案
课堂检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C
A
A
D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