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生物的进化(1)
1.小张同学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个不同地层化石分布模型。该模型体现的规律不包括(C)
A. 从简单到复杂 B. 从水生到陆生
C. 从体型小到体型大 D. 从低等到高等
2.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D)
A. 比较解剖 B. 细胞研究
C. 胚胎学研究 D. 化石
3.马化石的研究揭示出(A)
A. 生物进化的长期性和渐变性
B. 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C. 生物进化从水生到陆生的趋势
D. 动物界的一般进化历程
4.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不能推测的是(D)
A. 生物进化的趋势 B. 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C. 生物的生存年代 D. 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
5.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D)
A.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B. 地壳岩石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C. 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 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6.许多特殊的动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如我国的银杏树。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获了第一条被称为“活化石”的腔棘鱼,到现在已经发现并捕获了好几百条腔棘鱼。银杏树和腔棘鱼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们的特征是(B)
A. 在自然界十分稀有和珍贵
B. 该物种出现年代早,但形态结构至今无多大变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但十分稀有和珍贵
C. 该物种出现年代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
D. 该物种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和珍贵
7.经过实验测定得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年代早得多,由此可知(B)
A. 物种A比物种B高等
B. 物种B比物种A结构复杂
C. 一定是物种A进化成了物种B
D. 物种A一定比物种B的数量多
8.科学家比较图中与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C)
,(第8题))
A. 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B. 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C. 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D. 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始祖马到现代马腿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足趾数目,最早出现的始祖马有4趾,草原古马有3趾,而现代马只有单趾,因此足趾个数呈逐渐减少的演化趋势,现代马中趾比其祖先也发达得多。至于各个时代的马的遗传物质,则无法在图中呈现。
(第9题)
9.中国科学家在野外找到一块化石,将化石中的动物取名“顾氏小盗龙”(如图),经观察后发现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请你分析它与现存的哪类动物有亲缘关系?鸟类和爬行类。理由是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征。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那么第一块化石和第二块化石比较,哪一块可能更古老?请说明理由。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
【解析】 (1)“顾氏小盗龙”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似之处,因此,科学家认为“顾氏小盗龙”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2)第二块更古老。因为第二块更接近鱼类动物的特征,鱼类比鸟类和爬行类更早出现。
1.4 生物的进化(2)
1.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动物的体色常与环境极为相似的原因是(B)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 动物聪明的表现
2.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D)
①自然发生 ②物种不变 ③过度繁殖 ④环境污染 ⑤生存斗争 ⑥遗传、变异 ⑦适者生存
A. ①②③⑦ B. ④⑤⑥⑦
C. ①③④⑤ D. ③⑤⑥⑦
3.由于低处的植物都枯死了,长颈鹿的祖先不得不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久而久之,经常使用的颈和腿就长长了。这种解释出自(B)
A. 布丰 B. 拉马克
C. 达尔文 D. 米勒
4.蚊虫、蝇等对DDT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C)
A. 适应的结果
B. 蚊虫、蝇等对DDT本身具有抗药性
C. DDT对蚊虫、蝇等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
D. 蚊虫、蝇等对DDT进行了选择
5.如图是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这是(D)
,(第5题))
A. 新陈代谢的结果 B. 过度繁殖的结果
C. 人工选择的结果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6.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但现在两者差异很大,它们对各种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C)
A. 非洲鸵鸟能适应环境,美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B. 美洲鸵鸟能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C. 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能适应环境
D. 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环境
7.将若干只发育状态相似的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喂养时,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使用DDT。一段时间后,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A组家蝇抗药性增强,是通过DDT对家蝇进行自然选择来实现的,A组使用DDT处理后,无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性状__遗传__给后代。
(第8题)
8.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纵坐标表示个体数量,横坐标表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D)
【解析】 由图可知,原来该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较少。后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昆虫飞行时易被吹走;短翅或无翅的昆虫不能飞行,长翅的昆虫飞行能力强,也不易被吹走,因此生存能力较强,生存下来的机会较大。故若干年后,短翅和长翅的昆虫个体数量较多,中等翅长的昆虫几乎没有。
9.近年来,关于“超级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屡见不鲜。其实只要使用抗生素,出现耐药菌就不可避免,而滥用抗生素则会催生耐药菌的出现。如图是几种抗生素被允许使用的年份及相应的耐药菌出现的年份(注:上下深浅一致的箭头,分别表示抗生素及相对应的耐药菌)。
(1)从图中可以发现,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青霉素,而该抗生素相对应的耐药菌出现在临床使用之__前__(填“前”或“后”)。
(2)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的大多数细菌被杀死,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看,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
(3)绝大部分耐药菌都是在对应的抗生素使用之后出现的,这是通过细菌与抗生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填“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或“遗传变异”)实现的。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各种耐药菌的出现是对应的抗生素对其不断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1)由图可知,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条件,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外因,而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3)因此,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的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自然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1.4 生物的进化(3)
1.下列植物按照从高等到低等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
①葫芦藓 ②肾蕨 ③水稻 ④铁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③④②①
(第2题)
2.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表示了几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由进化树可以推测(C)
A. 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e
B. 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e
C. 较a和e而言,a和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D. a一定比c高等
3.小燕发现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舒展,夜里成双成对的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一样。下列有关合欢树这一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D)
A.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可能是受温度变化刺激引起的反应
C. 叶子闭合可能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
D. 是这种植物为适应环境主动变异的结果
4.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变化过程表明(B)
A. 高大的树木更容易存活
B. 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 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 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5.下列图示为四种动物的足印,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动物是(D)
,(第5题))
A. 甲与乙 B. 乙与丙
C. 丙与丁 D. 甲与丁
6.科学家发现在种子蕨的生活史中出现了种子,但没有花,说明种子蕨是(B)
A.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B.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C. 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D.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7.如图表示几种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请分析回答:
(1)哺乳动物(B~G)都由原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它们具有共同祖先。
(2)由于原始哺乳动物不同的个体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变异中有适应不同环境的有利生存的变异,也有一部分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3)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生物界进化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8.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但其中一部分蛾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避蝙蝠的捕食,若干年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不能自然交配。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C)
A. 祖先蛾和蛾的差异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
B. 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已是两个物种
C. 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 蛾与蝙蝠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9.某一地域的老鼠被新建的高速公路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较大变化,而B种群生活的地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A、B两种群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A)
A. A种群快 B. B种群快
C. 两个种群相同 D. 两个种群都不进化
【解析】 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因此A种群的生物经过新环境的选择,适应新环境者生存,不适应新环境者被淘汰,故A种群的生物进化得快。
课件9张PPT。1.4 生物的进化(1)反思课件9张PPT。1.4 生物的进化(2)课件9张PPT。1.4 生物的进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