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课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课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7-19 11:01:31

文档简介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1.泉州湾红树林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如果大量捕杀鸟类,将破坏红树林的生态平衡。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A)
A. 有限的   B. 稳定的
C. 不变的   D. 增强的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B)
A. 海口的万绿园   B. 五指山的热带雨林
C. 琼海的万泉河   D. 昌江海尾的湿地公园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D)
A. 在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不会发生变化
B.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低,取决于生态系统有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C. 一个生态系统吸收的能量总是大于释放的能量
D. 人生活在地球上,也受生态平衡规律的制约
4.南极是一个极度冰冻的地方,在科学家眼里,那儿可能蕴涵着无价的科学奥秘,而在勇敢的旅游者眼里,这块冰封的陆地恰好是一个游览胜地。目前,在是否可以到南极旅游的问题上,科学家和旅游者的对抗越来越激烈。科学家之所以强烈反对旅游者去南极旅游,主要原因是(A)
A. 南极生态系统的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
B. 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人类的介入会使原有的食物网遭到破坏
C. 南极的光照强烈,上空存在臭氧空洞,这会给旅游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D. 旅游者的活动会使南极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5.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是比较脆弱的,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的(B)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⑤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牙买加盛产甘蔗,但鼠害严重。为了控制老鼠,人们引进了鼠类的天敌——獴(一种肉食哺乳动物)。之后,獴大肆繁殖,控制了老鼠,同时也大量捕食鸟类,导致甘蔗甲虫惊人地增多起来,对甘蔗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甘蔗属于__生产__者,其通过__光合__作用合成有机物;獴属于__消费__者。
(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太阳__,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具有单向性和逐级__递减__的特点。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至少含三种生物):甘蔗→鼠→獴(或甘蔗→甲虫→鸟→獴)。
(3)这个事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否则,将导致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7.如图所示,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
,(第7题))
A. 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 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
C. 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 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导学号:78874011
【解析】 由图可知,a是生产者,b和c都是消费者,且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a→c→b。若b灭绝,c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迅速增加,随着c的增加,a的数量减少,导致c因缺乏食物数量又迅速下降。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选项还缺少分解者。
8.如图所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D)
,(第8题))
A.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B.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D. 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解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最多,消费者随着营养级升高逐级递减,故图中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在该食物链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9.在以植物→美洲兔→猞猁为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状态是(D)
A. 永不平衡
B. 永远平衡
C. 短暂动态平衡
D. 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
(2)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数量变化曲线会出现(A)
A. 先上升后下降 B. 先下降后上升
C. 不断上升 D. 不受影响
(3)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B)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估计
(4)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引出一个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整个生态系统。
【解析】 (1)由图可知,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虽有变动,但是总是能够恢复到某一个数量范围内,因此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2)(3)从植物→美洲兔→猞猁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猞猁以美洲兔为食,当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由于天敌的大量减少,数量大增,后由于食物短缺,数量又会大量减少,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于缺少天敌的捕杀,美洲兔的奔跑速度也会下降。(4)以上数量变化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尤其是成分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
10.在生态环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碳主要是以有机物形式进行循环的;与之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分析如图能量传递的过程,可以推测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假如图中的狐狸被全部捕杀,兔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地增加,主要原因是受空间和食物的限制(至少答出两点)。
,(第10题))
(3)一般地,构成成分越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在食物网中能够相互替代的生物越多,因而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又通过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流向大气,完成碳循环,所以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流动的,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流动的。(2)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狐狸,则兔因天敌大量减少而增加,但不会无限增加,原因是兔的食物(草)及该生态系统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从而使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加。(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能够相互替代的生物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弱。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
1.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D)
A. 地震因素  B. 火山因素
C. 战争因素  D. 人为因素
2.某牧场为了防止鸟类捕食草籽,用细网将罩住,结果草籽的产量大幅减少,其原因可能是(C)
A. 影响了鸟类帮助牧草传粉
B. 使牧草不能很好地通风透光
C. 使昆虫大量繁殖,严重危害牧草
D. 影响了鸟类帮助牧草传播种子
3.下列措施中属于生物防治的是(B)
A. 施加农药杀死害虫
B. 释放性外激素干扰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
C. 直接打捞湖中的蓝藻,减轻水华危害
D. 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4.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系统,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利于保护高原生态系统的是(A)
A. 大力鼓励进藏旅游
B. 火车实现游客垃圾零排放
C. 铁路沿线设立动物专门通道
D. 及时回植施工时破坏的草皮
5.近年来,某市遭受多种外来物种的入侵,如美国白蛾、黄顶菊、水葫芦、巴西龟等,对该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下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
①影响本地部分物种的生存,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②造成本地部分物种的灭绝,危及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③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利本地生物优胜劣汰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丰富了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
6.如图是某人工混交林在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种类的变化图,该图可以说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A)
A. 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不同的植物种群恢复的快慢相同
C. 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恢复与人为因素无关
D. 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7.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甲~丁四项事实中,支持这一观点的共有(C)
甲:20世纪70年代,在南极的企鹅等动物体内检测到DDT
乙: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
丙: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
丁:红嘴鸥每年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昆明越冬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解析】 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发现DDT,这说明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说明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便于蒲公英的繁殖,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无关。红嘴鸥每年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昆明越冬,说明各地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用甘蔗浆、麦秆、芦苇浆做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的研究课题,终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地膜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从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来看,这应属于__人为__因素的作用。
(2)专家们研制出的“共混膜”可以被微生物“吃掉”,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充当的成分是分解者。
(3)“共混膜”最终将从生态系统中消失,避免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普通地膜使用过多最终成为祸害是指残留的地膜数量过多,超过了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普通地膜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使用过多就会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造成白色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这属于人为因素。“共混膜”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是分解者。
课件12张PPT。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反思反思课件11张PPT。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