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2章复习课专题一 种群与群落专题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易错点1 食物链的书写易错点2 混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易错点3 生态系统成分的辨别易错点4 混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2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5分)
1.生物既能影响环境,又能适应环境。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
A. 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
B. 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
C.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D. 夏天的大树下比较凉爽
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组成了一个(A)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3.下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分解者的是(D)
A. 杂草 B. 黄雀 C. 螳螂 D. 蘑菇
4.生态系统中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空间分布错落有致,这体现了(C)
A. 种群的垂直结构 B. 种群的水平结构
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群落的水平结构
5.春天来了,烟台市境内的昆仑山、磁山、艾山、招虎山、罗山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它们属于(A)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湿地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
6.某省生长着外来物种薇甘菊,它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严重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的关系是(A)
A. 竞争 B. 捕食 C. 寄生 D. 共生
7.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D)
A.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联系
B. 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
C. 各类生态系统共用阳光、空气等
D. 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8.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 草→兔→鹰→细菌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C. 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基本维持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 在“植物→蝉→螳螂→黄雀”的捕食关系中,植物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制生产活动
B. 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稳定性
C. 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D. 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
10.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甲的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而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 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
B. 甲的引进不影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 此湖泊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D. 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类不能有效控制甲的蔓延
【解析】 湖泊中甲植物逐年增加,可知湖泊中的鱼并不是以甲为食,故A错误;甲引进湖泊后,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数量减少,可知甲比本地水草竞争力强,导致食草鱼缺乏食物,影响了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故B错误;此湖泊中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群落而不是生态系统,故C错误;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后,该食草鱼并不以甲为食,故无法控制甲的蔓延,D正确。
1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甲、乙、丙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B)
,(第11题))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 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 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D. 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解析】 图中乙既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又可以为甲提供食物,因此乙是植物,即生产者;甲以乙(植物)为食,是动物,属于消费者;丙能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自然环境,属于分解者。
(第12题)
12.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专家积极探索近海养殖。如图所示是对某鲑鱼养殖场进行种群密度实验时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注:在鲑鱼产生子代前完成)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B)
A. 鲑鱼放养密度相对量小于1.0时,鲑鱼的成活率较高
B. 最终鲑鱼密度相对量趋向平衡是由于鲑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为接近
C. 鲑鱼养殖时,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引起高死亡率
D. 最终鲑鱼密度相对量在1.0左右的原因是一定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统计数据时,鲑鱼并没有产生子代,最终鲑鱼密度相对量趋向平衡的原因是空间和资源有限,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即种群密度制约死亡率,与出生率无关。
13.下列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A)
【解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也越强,主要体现在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是破坏后越难恢复。
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单位:千焦),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
A. 甲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的个体数量
B. 甲固定的太阳能等于乙、丙的能量之和
C. 乙具有的能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越少
D.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解析】 并不是营养级越低个体数量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可能会少于松毛虫的数量,故A错误;甲固定的太阳能包括乙的能量和其自身消耗的能量,故B错误;在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乙具有的能量越多,丙获得的能量越多,故C错误;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00,第三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30,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故D正确。
15.如图表示人们将废旧电池丢弃于山沟,重金属污染环境后,通过饮水和食物最终进入人体的过程,方框中字母各表示植物、土壤、地下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
,(第15题))
A. 图中的A、B分别表示地下水和土壤
B. 图中“C→动物→人体”可表示食物网
C. 从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分析,A、C属于非生物因素
D.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解析】 图中有害物质可通过A和B进入C,且能通过B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图中A代表土壤、B代表地下水、C代表植物。图中“C→动物→人体”可表示食物链。图中C代表植物,属于生物因素。
二、填空题(第17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55分)
16.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地区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小。北极熊遭遇的生存危机是全球变暖的又一证据。
(1)相对于其他地区,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目前,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已变得岌岌可危,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北极熊更是首当其冲。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之所以脆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少,成分单一。
(2)北极熊全身被有白色的毛,有利于它捕捉猎物;多毛的脚掌,使它在冰面上行走时不易滑倒。这些都是北极熊对北极这一特殊环境的__适应__。
1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组成成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17题))
(1)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草、树→鼠→猫头鹰,鼠与昆虫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2)图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太阳能。
(3)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食虫鸟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如图所示食物网中,体内没有脊柱的消费者是__昆虫__。
【解析】 (1)营养级越少食物链越短,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草、树→鼠→猫头鹰,鼠与昆虫都吃草、树,因此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因此图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太阳能。(3)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4)如图所示食物网中,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18.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有机物含量直方图,若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则可以表示为乙→甲→丙。
(2)假如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汞进入该生态系统,那么体内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丙__。
【解析】 (1)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有机物含量就越少,一般情况下个体数目也越少,生产者是基础环节,故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2)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级积累,其浓度随消费者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毒物质总是在顶级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
19.风景优美的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金丝燕的栖息地。“东方珍品”大洲燕窝就产于此,金丝燕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调查发现,由于过度采集燕窝,金丝燕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类型看,大洲岛周围的海域属于__海洋__生态系统。
(2)大洲岛海域生长着丰富的藻类资源,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阳光__(填“阳光”“温度”或“盐度”)。
(3)退潮后,露出栖息在礁石上的各种动物,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__适应__环境。
(4)金丝燕的灭绝将会对生物种类多样性造成影响。
(5)大洲岛物种虽丰富但数量较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将难以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2)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因此影响藻类的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3)退潮后,礁石上的各种动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这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4)金丝燕的灭绝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因此将会对生物种类多样性造成影响。(5)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限的。
(第20题)
20.如图表示从南极(90°S)经过赤道(0°)到北极(90°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变化情况是物种多样性增加,这表明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少的主要原因是__温度__。
(2)试推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会__减少__。
【解析】 (1)如图可知,由极地向热带推移时,物种多样性增加。纬度不同,各地的温度高低不同,所以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2)海拔高度增加,不利于生物生存,所以其数量会减少。
21.某城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还在湿地养殖鱼、虾、鸭(如图所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在上图人工湿地所列举的生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鱼、鸭。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增加水中的氧气或空气。
(3)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排入人工湿地中,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进而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藻类开始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上述例子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 (1)鱼类、鸟类都属于脊椎动物。(2)微生物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向水中通入氧气可增加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提高其分解效率。(3)藻类和浮游动物数量上相互制约,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22.在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2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4__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生产者是__A__(填字母)。
(3)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4)图中生物E和生物D的关系是__捕食__。
(5)如果该生态系统被某种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生物__E__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解析】 (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A→B→E,A→B→C→E,A→C→E,A→D→E。(2)(3)图中A能为B、C、D提供食物,故A是生产者,B、C、D、E是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4)E吃D,存在捕食关系。(5)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E处于食物链顶端,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23.某地区推行“猪→沼→果(粮、菜)”“猪→沼→果(粮、菜)→鸡”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如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中,鸡、猪、人的粪便以及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池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作肥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23题))
(1)建立此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2)在此生态系统中,含有能量最多的生物成分是农作物,猪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
(3)写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农作物→人。
(4)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解析】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图中农作物是第一营养级,因此在此生态系统中,含有能量最多的生物成分是农作物。(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少能量消耗越少,因此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为:农作物→人。(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