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非传染性疾病(2课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4 非传染性疾病(2课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7-19 20:55:25

文档简介

3.4 非传染性疾病(1)
1.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A)
A. 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
B. 能转移和侵犯多个细胞
C. 能分裂产生同样的细胞
D. 局限于原发部位
2.癌致人死亡的原因是(C)
A. 癌细胞本身有毒,使人中毒死亡
B. 癌细胞侵入人体细胞内,使细胞死亡而导致人死亡
C. 癌细胞不断恶性增殖,耗尽患者营养,使人衰竭而死
D. 癌细胞能分泌毒素致人死亡
3.有关人士预测:未来家庭都可能被三大癌症——胃癌、肺癌、肝癌所困扰。研究表明:胃癌与食物有关,肺癌与空气有关,肝癌与水有关。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D)
A. 霉变的大米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可致癌
B. 免疫力强的人产生的癌细胞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杀死
C. 体育锻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发生
D. 癌症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关,而与人体的免疫、遗传、激素水平等无关
4.下列关于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 不吸烟、不酗酒、不偏食
B. 不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
C. 少吃油炸、烟熏和高度腌制的食品
D. 及时隔离肿瘤病人以减少传播机会
5.下列不会导致细胞癌变的是(D)
A. 黄曲霉毒素   B. 孢疹病毒
C. 电离辐射    D. 抗生素
6.如图是研究人员对1200名食道癌患者发病原因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从调查结果可知,导致食道癌的主要原因是(A)
A. 吸烟和酗酒   B. 吸烟和高盐食品
C. 酗酒和膨化食品   D. 膨化食品和酸辣食品
7.为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生产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着一些不足。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__①③__,理由是进行对照。
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 ②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③把不同质量分数的干扰素添加给培养中的癌细胞
8.人类的下列疾病中,不属于“现代文明病”的是(B)
A. 恶性肿瘤 B. 流行性感冒
C. 心脑血管疾病 D. 糖尿病
【解析】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
9.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定浓度的某些物质。如图是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不能通过该图获得的结论是(A)
(第9题)
A. 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相同
B. 有无血清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
C. 培养基中补充血清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D. 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
【解析】 从图像分析,癌细胞无论在有无血清环境下增殖速率均大于正常细胞。
10.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贝类)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中含有黄樟素。小明看了报道以后:
①小明猜测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
②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的食物。
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
(1)上文中步骤①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B)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收集资料 D. 设计实验方案
(2)步骤②采用的是探究活动中常用的__对照__实验,其变量是食物是否含黄樟素。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说明他最初的假设是不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的。
(4)通过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黄樟素不会导致癌症。
【解析】 对照实验一般由对照组和实验组组成,本实验中,对照组是喂正常食物的老鼠,实验组是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的老鼠。研究变量是食物中是否含有黄樟素。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4 非传染性疾病(2)
1.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共同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上述资料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是(D)
A. 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B. 该化合物可以直接吸收
C. 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
D. 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
2.据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下列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A. 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艾滋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
B.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C.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D.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科学家到一些边远山村调查各种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现代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发现当地人的发病率比较低,分析他们的膳食结构,村民们吃的植物性食物较多,尤其是各种蔬菜。由此推断,下列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的是(C)
A. 糖类   B. 蛋白质
C. 纤维素   D. 无机盐
4.“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在对“过劳死”人群深入研究时发现,猝死直接死因的前5位是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上述病因归结起来都属于(D)
A. 恶性肿瘤   B. 烈性传染病
C. 遗传病   D. 心血管疾病
5.下列关于糖尿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 目前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B. 糖尿病患者体内一部分糖随尿排出,为弥补损失的糖,病人应该多吃含糖量高的食物
C. 糖尿病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如粗粮和蔬菜等
D. 对病情较重的糖尿病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6.人体血液内某种激素含量在一昼夜内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该激素是(C)
,(第6题))
A. 性激素 B. 生长激素
C. 胰岛素 D. 甲状腺激素
7.研究人员先给甲口服某激素,给乙注射同种同量的激素,然后测量甲、乙两人的血糖含量,并绘制成曲线(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
(1)人体内产生这种激素的部位是__胰岛__。
(2)乙注射这种激素后,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分解或合成糖元。
(3)比较甲、乙两条曲线,表明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8.血糖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一个正常人在早晨进食前,血糖含量约为5毫摩/升,进食后1小时内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达到约7.5毫摩/升,进食后2小时内血糖含量又下降到约5毫摩/升,并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会有微小波动)。请你在图中绘出这个人从开始进食到饭后3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并解释血糖含量出现一定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进食1小时内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是因为人体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进食2小时后血糖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氧化分解等使血糖含量下降。
          
9.如表是1983年到1996年期间,某市几种主要疾病的死亡人数统计表:
疾病
每10万人口死亡人数
男性
女性
呼吸系统疾病
238
175
恶性肿瘤
192
136
脑血管病
121
112
心脏病
80
94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D)
A. 心脏病死亡人数逐年上升
B. 脑血管病是男性的主要死因
C. 每种疾病的死亡人数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D. 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心脏病的死亡人数
【解析】 通过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人数的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心脏病的死亡人数。
10.若给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则短时间内正确反映其体内血糖浓度变化情况的是(B)
【解析】 糖尿病患者初始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当注射胰岛素后,短时间内其血糖浓度应迅速下降,故B正确。
11.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青少年肥胖问题。糖尿病是肥胖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青少年肥胖率的迅速升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我国12至18岁的青少年中有1.9%的人患有糖尿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在体内大量堆积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从功能看,脂肪是人体内一种备用的能源物质;食物中的脂肪等有机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需在__酶__的参与下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2)肥胖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可能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有膳食结构不合理、静坐时间长(至少写出两项)。
(3)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糖尿病,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浓度。
(4)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糖浓度过高。有人发现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消炎止痛药)能够改善肥胖者体内的血糖状况,于是他们以过度肥胖的老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研究,得到图中所示结果,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那么,你认为他们提出的假设是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他们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老鼠的处理分别是喂阿司匹林、正常喂养。
【解析】 (1)脂肪在体内大量堆积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从功能看,脂肪是人体内一种备用的能源物质;食物中的脂肪等有机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需在消化酶的参与下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2)肥胖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可能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有膳食结构不合理,喜食高脂肪、高能量食物;静坐时间长,运动锻炼不足等。(3)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糖尿病,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类的吸收、利用和转化。(4)作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作出的假设或猜想,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课件6张PPT。3.4 非传染性疾病(1)课件9张PPT。3.4 非传染性疾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