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六) 生物与环境
(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宜昌中考)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其结构与功能普遍是相适应的。下列说法与该观点不符的是(C)
A.鲫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 B.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适应生活在寒冷的地区
C.青蛙仅能用肺呼吸,更适应陆地生活 D.家鸽的骨骼轻、薄、坚固,适应飞行
3.(杭州中考)下列选项最符合右图图意的是(D)
A.生物群落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4.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
天数
数量(104/毫升)
组别
开始时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异湾藻-孔石莼
10
12.4
3.2
1.1
0
异湾藻-缘管浒苔
10
26.0
25.6
22.4
12.4
异湾藻-鸭毛藻
10
26.3
40.1
45.3
59.6
对照组
10
26.7
51.4
59.6
72.4
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
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 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6.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存斗争越激烈 D.群落的结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7.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
D.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
8.(桐城中考)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只包含图中生物
C.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D.青蛙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生态平衡是指(C)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数量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保持不变
10.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如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D)
A.②表示呼吸作用
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丙、丁的数量多少
C.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积累最多
11.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
12.“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A)
A.蚯蚓能疏松土嚷,提高土壤肥力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13.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 18.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C)
①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③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营口中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B)
A.“阳光→草→鼠→狐”可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木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15.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6.(6分)(绍兴中考)“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还社会一个蓝天碧水,为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某湖泊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湖泊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1)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__群落__(填“种群”或“群落”)。
(2)图乙表示图甲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E生物可能是图甲中的__肉食性鱼__。
(3)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种方法做出解释:__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__。
17.(6分)(宁波中考)如图所示为人工改造后的某地溪流,原来湍急的流水变得平缓,蜿蜒不平的河道变得平坦,自然河岸被垂直的混凝土堤坝所替代。结果飞溅的水花大大减少,石缝和泥洞大量消失,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削减。
(1)从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中的溶解氧属于__非生物__成分。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溪流中的鱼类属于__消费者__。
(2)人工改造后的溪流,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__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下降__。
18.(5分)制作生态瓶:请选用以下材料中的部分材料,制作生态瓶,并加以分析。
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
(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__无色透明大可乐瓶__作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__河泥__,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__不注满__(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__金鱼藻__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最好要摆放在__B__。
A.背阴的实验台上 B.向阳的窗台上 C.家里的柜子中 D.自己的书桌里
19.(7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增加的成分有__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__。
(2)蝗虫的发育过程是__不完全变态__发育。
(3)蝗虫与鼠的关系是__竞争关系__。
(4)植物中的能量流入到鹰的途径有__3__条,请写出图中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__植物→鼠→鹰__。
(5)由于工厂废物的排放,导致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镉污染。图中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鹰__。
(6)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__自动调节__能力。
20.(16分)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吃草子鸟、兔都以禾谷类为食,食虫鸟能够捕食昆虫,又可被鹰捕食,鹰还可捕食吃草子鸟、食虫鸟和兔。请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__;并指出该食物链中的生产者__禾谷类__,次级消费者是__食虫鸟__。
(2)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没有标出的生物成分是__分解者__。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__。
(3)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__光能__,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__逐级递减__。若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子鸟,1/3来自兔,则鹰的能量每增加3千焦,最少消耗禾谷类__175__千焦。
21.(8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C代表生态系统的3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代表生产者,碳在B中以__含碳有机物__的形式存在。
(2)图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_②__,代表分解作用的是__⑦__,代表呼吸作用的是__③和⑤__。(填序号)
(3)图中A代表__分解者__,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留物等中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__。
(4)碳元素在⑤和⑦中以__二氧化碳__的形式流动,在①和⑥中以__含碳有机物__形式流动。
22.(10分)地球的“肾脏”——湿地,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对于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图是某城市为净化生活污水而建立的大型人工湿地公园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图示还不能被称之为生态系统,因为还缺少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即__非生物部分(或阳光、空气等)__。
(2)分析上图,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被湿地中的__细菌、真菌__利用,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此类生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__分解者__。
(3)一段时间后,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以限制藻类及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藻类→鱼;藻类→浮游动物等正确的食物链)__。
(4)目前,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__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或建立自然保护区)__。
23.(12分)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现野生黑尾鹿群,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__草__→__黑尾鹿__→狼。
(2)大肆捕杀狼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为狼群数量的骤减而__增加__,后则因植被的__减少__而减少。
(3)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自动调节__能力。人们应该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__相对稳定__中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