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7-20 15:57:39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1  知识管理)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稳 定 性: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__结构__和__功能__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备一定的__自动调节__能力。
生态系统特性: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__有强有弱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__复杂__,生物种类__越多__,自动调节能力就__越强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__越高__。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__自然__因素和__人为__因素。__人为__因素可以导致__自然__因素的强化或弱化。为了实现对__自然__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__防治结合__”的方针。
易错提示:在一定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也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
 02  基础题)
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的稳定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2.松毛虫是森林的主要害虫,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对松毛虫的抵抗能力远不如天然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A.天然林比人工林成分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B.松毛虫是分解者,分解了大量的马尾松林
C.人工林的非生物环境不适合马尾松的生长
D.松毛虫是消费者,消费者不会危害生产者
3.生态平衡的特点是(D)
A.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D.以上三点都是
4.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子、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因素是(D)
A.蛇多、鹿多、草少
B.鹿少、蛇多、鼠少
C.兔少、草少、鼠多
D.蛇少、草多、鹿少
5.(舟山中考)农田生态系统是本地常见的一种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的杂草,蝗虫、二化螟等各种害虫则以水稻、杂草为食,而青蛙是田园的忠实卫士。
(1)根据上述信息,请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水稻→蝗虫→青蛙__。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里的“生产、消费、分解”的对象都是指__有机物__(填“有机物”“无机物”或“能量”)。
(3)农田一旦疏于管理,很快就会变得杂草丛生,虫害肆虐,原有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请简述农田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的原因:__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__。
 03  中档题)
6.(连云港中考)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A)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
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
D.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7.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生物圈包括全部的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B.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范围,生态系统可能被破坏
C.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D.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8.(成都中考)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D)
A.地震因素 B.火山因素
C.战争因素 D.人为因素
9.地球陆地表面的40%属于旱地,上面居住着全世界1/3的人口——近20亿人。人类的下列做法中能促使旱地荒漠化的是(A)
A.在旱地上进行大规模的农牧业生产活动
B.滥捕乱猎野生动物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工业的废水和生活的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
10.(金华中考)草原生态系统(如图甲),生活着食草昆虫、青蛙、蛇、蜘蛛、吃虫鸟、猫头鹰等生物,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草→食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__。
(2)在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人为大量减少,随后青蛙数量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图乙中青蛙数量变化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自动调节能力__。
(3)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Ⅰ→Ⅱ→Ⅲ→Ⅳ”中的四种生物一年内输入的能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种群




能量相对值
226.50
12.80
3.56
0.48
仅根据上表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的一个特点是__能量的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__。
04  拓展题)
11.某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状态。近年来,由于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质污染严重,湖内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成为远近闻名的臭水湾。下表是科研人员对湖内一条食物链中四种食物体内DDT含量的检测结果,请分析回答:
生物类别
A
B
C
D
DDT含量(ppm)
0.008
0.39
0.03
3.27
(1)写出A、B、C、D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__A→C→B→D__。该食物链中,若次级消费者要获得100千焦的能量,最少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__2__500千焦__。
(2)除表中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至少还应有__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__等成分。
(3)人工建造的鱼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往往比天然的湖泊生态系统弱,这是因为鱼塘生态系统__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__。
(4)污染使湖泊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自我调节能力__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威胁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__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__。
(5)若该湖泊中生活着少量的扬子鳄,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请给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扬子鳄的生存与繁衍:__迁出该湖泊,人工圈养,建立繁殖研究中心进行繁育等__。
12.(东营中考)我市广饶县是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粮食亩产近千公斤。实验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此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5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的营养级有__3__个。
(2)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农作物→鼠→蛇__。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__。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__将农作物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再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其他合理也可)__。
(5)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__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差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