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预习导学案
10.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翻译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2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书”的意思是 ,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
③夕日欲颓?(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 乃记之而去
B.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寝:怀民亦未寝 寝食难安
D.解:解衣欲睡 何以解忧
二、研读赏析
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1. 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2. 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3. 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请用文中一个字来作答)。
三、拓展延伸
1.《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2.“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
《10 . 短文二篇》参考答案[来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整体感知
1.成本的著作 信?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温故知新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
2.C
三、研读赏析
1.(1)对偶?(2)对偶,借代
2.(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3.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