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预习导学案13. 背影(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预习导学案13. 背影(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7-26 16: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预习导学案
13. 背影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1.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 ,号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 。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散文,文风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散文代表作品有《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马褂( ) 搀扶( ) 交卸 ( ) 狼藉( )
赋闲( ) 迂腐 ( ) 栅栏 ( ) 差使 ( )
颓唐 ( ) 琐屑( ) 奔丧 ( ) 踌躇( )
蹒跚( ) 举箸 ( ) 簌簌 ( ) 典质 ( )
拭泪( ) 游逛( )
3.解释下列词语。
差使:
狼藉:
簌簌:
典质:
赋闲:
勾留: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根据意思填词语。
①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
②乱七八糟的样子。( )
③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
二、研读赏析
1.品味亮点词语。
①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
③“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2.感悟精彩句子。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3.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拓展延伸
结合本文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动作描写过程,抓住某一人物写一个片段。
《13.背影》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1、佩弦,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春》《荷塘月色》
2、ɡuà chān xiè bēn sānɡ jí fù yū zhàsuǒ xiè chāi diǎn chóu chú pán shān tuí zhù sù sù shì ɡuànɡ
3、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这里指失业在家。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短时间停留。 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物的人。
二、整体感知
1、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2、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1、差使 2、狼藉 3、脚夫
二、研读赏析
1、“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地紧张啊!
2、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为儿子着想的父亲啊!
两个“自然”表现了对父亲老年性格发生变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3、四次。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此处的“背影”,只是开门见山地引入文章。作者的意图在于为后文做铺垫,渲染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买橘时的场景之中。作者先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勾画出父亲的大体外貌,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然后作者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此时依依惜别,加深了读者对背影的印象。
(4)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出现在读父亲来信的情景之中。父亲老境颓唐,信中寥寥几语,令人酸楚不已。同时父亲对儿子的惦记依然如故,这就使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把“我”对父亲的殷切怀念和感受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