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预习导学案
14. 白杨礼赞
一、基础达标
1.作者简介。
茅盾( ),现代作家。原名 ,字 , 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有处女作《 》三部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和短篇小说《 》《农村三部曲》(《 》《 》《 》),散文《风景谈》《 》及剧本《 》等。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主宰( ) 倦怠( ) 锤炼( ) 恹恹( )
虬枝( ) 婆娑( ) 晕圈( ) 秀颀( )
倔强( ) 楠木( ) 坦荡如砥( ) 无垠( )
3.辨清字形。
综( ) 砥( )
淙( ) 诋( )
棕( ) 抵( )
4.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
锤炼: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伟岸:
秀颀: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三、研读赏析。
1.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第②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第⑦段为什么作者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
就因为它不但…,尤其…
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 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仿写扩展句:
(1)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14.白杨礼赞》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
1.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有处女作《蚀》三部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
2.主宰(zǎi) 倦怠(dài) 锤炼(chuí) 恹恹(yān) 虬枝(qiú)
婆娑(pó suō) 晕圈(yùn) 秀颀(qí) 倔强(jué jiànɡ)
楠木(nán) 坦荡如砥(dǐ) 无垠(yín)
3. 综(zōnɡ)错综 砥(dǐ)中流砥柱
淙(cónɡ)淙淙 诋(dǐ)诋毁
棕(zōnɡ)棕榈 抵(dǐ)抵达
4.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伟岸:魁梧;高大。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颀,高。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研读赏析
1.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3.第②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4.第⑦段为什么作者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盛赞张本。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