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01 19:06:44

文档简介


【导学】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小说常识。2.通过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3.把握小说情节起伏。
作者作品:《水浒》: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相关情节: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
【导思】结合课下注释,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人物形象。
段落
情节
人物性格
故事的跌宕起伏表现在何处
1(开端)
沧州遇旧
2- (发展)
- (发展)
-12(高潮、结局)
【导练】
1.找出有关“火盆”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6分)


2. 找出有关“石头”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6分)


3. 在文中分别勾画直接描写风雪的语句和侧面描写风雪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6分)



学习目标:1、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典型性 2、 理解小说主题,进一步体悟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3、 理解契诃夫小说夸张与讽刺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导读:1.作者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小说写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
导思: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第一部分(开头到“ ”),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的特征。  
2、第二部分(从“ ”到“ ”)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 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3、第三部分(从“ ”到结尾),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套中人”还有许多。
导练: 研习小说,回答下列问题
1.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答。 。

2.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但这个胆小如鼠的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答。 。
3.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答。 。


套中人导学案答案
也是苦事 可是 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
1、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①衣着打扮;(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②生活习惯: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逃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怀旧、胆小多疑。
2、 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柯瓦连卡: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华连卡: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
【导学】教学目标: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知人论世:沈从文说,“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作家作品: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导思】
1、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虽是节选,但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理清节选部分内容的结构。第三章:叙述了今年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与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2、给加点字注音
喁喁( ) 焖菜( ) 挪移( ) 黑黝黝( ) 竹篁( ) 傩送( )
涎皮( ) 甬道( ) 茶峒( ) 莞尔( ) 滨水( ) 蒿艾( )
角隅( ) 埋怨( ) 胡诌( ) 嗤笑( ) 茨滩( ) 碾坊( )
3、词语释义
(1)俨然:
(2)喧阗:
(3)解嘲:
(4)张冠李戴:
(5)信口开河:
(6)礼轻仁义重:
【导练】
1、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请补充下表。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翠翠——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1、概括四节的故事情节?(4分)


2、请简要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4分)


3、原文中写到人物之间的哪些“情”?(4分)


部分答案:
(1)俨然:①形容庄严,②形容齐整,③形容很像。
(2)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3)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
(4)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6)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沉重。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青山绿水——温柔、美丽、平静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风俗美
翠翠——天真活泼、善良乖顺、自然纯洁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1、眼前的端午节;前年端午节巧遇傩送;去年端午节遇天保;回到眼前,摆渡花轿。
2、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自然的男女之情;纯朴的祖孙之情;古朴的邻里之情;真挚的手足之情。

【导学】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背诵课文。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导思】1. 给加点字注音:轻飏 熹微 乃瞻 衡宇 载欣载奔 眄 流憩 出岫 景翳翳 盘桓 乐琴书 西畴 棹孤舟 窈窕 曷不 耘耔 东皋 乘化
【导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
(1)会 有四方之事 (2) 遂见 用于小邑
(3)心惮 远邑,彭泽去 家百里
(4)犹望一稔 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
(5)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恨 晨光之熹微
(6)眄 庭柯以怡颜 审 容膝之易安 (7)景 翳翳 以将入
(8)感吾生之行 休 (9)帝乡不可期 ,怀 良辰以孤往
(10)聊乘 化 以归尽
2. 本文序和第一段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做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2、正文第二、三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乐趣,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


归去来兮辞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
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
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
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
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
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
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
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
命复奚疑!

【导学】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文中经典句子。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2、关于作者及“初唐四杰”
王勃(650——675),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其中以王勃的诗名最盛。
3、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4、关于“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5、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导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翼轸( ) 瓯越( ) 台隍( ) 綮戟( ) 懿范( ) 襜帷( ) 胜饯( ) 潦水( ) 俨骖騑( ) 绣闼( ) 雕甍( ) 云销雨霁( ) 孤鹜( ) 遄飞( ) 睢园( ) 邺水( ) 睇眄( ) 虢州( ) 南溟( ) 帝阍( ) 梓泽( ) 命途多舛( )
宗悫( ) 簪笏( ) 叨陪鲤对( ) 捧袂( )
2、指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及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 襟三江而带五湖 ② 徐孺下陈蕃之榻
③ 腾蛟起凤 ④ 屈贾谊于长沙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⑦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⑧ 宾主尽东南之美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 物华天宝 ②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③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④ 童子何知
⑤ 纤歌凝而白云遏 ⑥ 怀帝阍而不见
⑦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⑧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2、研读第1自然段。对照书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并思考:
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3、二三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6分)


4、请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翼轸( zhěn ) 瓯越( ōu ) 台隍(huáng ) 綮戟( qǐjǐ )
懿范( yì ) 襜帷(chān ) 胜饯(jiàn ) 潦水( lǎo )
俨骖騑(yáncānfēi ) 绣闼(tà ) 雕甍(méng ) 云销雨霁( jì ) 孤鹜(wù ) 遄飞( chuán ) 睢园( suī ) 邺水(yè)
睇眄( dìmiǎn ) 虢州(guó ) 南溟( míng )
帝阍( hūn ) 梓泽( zǐ ) 命途多舛( chuǎn ) 宗悫( què )
簪笏( zānhù ) 叨陪鲤对( tāo ) 捧袂(mèi )
2、指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及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意动用法。襟,以…… 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②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
③ 腾蛟起凤 (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作状,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
⑦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作动,看,望 )
⑧ 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副作动,都包括。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才俊。 )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 物华天宝 (判断句 )
②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省略句 )
③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省略句 )
④ 童子何知 (宾语前置 )
⑤ 纤歌凝而白云遏 (被动句 )
⑥ 怀帝阍而不见 (被动句 )
⑦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介词结构后置 )
⑧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介词结构后置 )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 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研读第1自然段。
对照书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并思考:
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3、一反传统中“悲秋 ”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轸 瓯 隍 ?? 棨??? 戟? ? 懿???? 襜??? ??潦??? 俨???? 骖????  騑 ??? 凫???? 闼???? ?甍????
舳???? 鹜  蠡?  遄? ?? 睢???? 睇??? 眄?  阍??  舛? ? 赊??  ?悫?  簪??? 笏 叨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 段:写 ,引宴会人物 第 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 段:绘宴会盛况,抒 第 段:述 ,叹盛宴难再
【导练】
1、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6分)
“ , ” ——历史久远
“ , ” ——界域辽阔
“ , ” ——地势宏伟

答案:
【导思】
1、轸zhěn  瓯ǒu  隍huáng ??棨qí???戟jǐ? ?懿yì????襜zhàn?????潦lǎo???
?俨yán???? 骖?cān??? 騑fēi ???凫fú????闼tà?????甍méng???? ?舳zhú????
鹜wù  ?蠡lǐ? 遄chuán? ??睢suí????睇dì??? 眄?miǎn  ?阍hūn?? 
舛chuǎn? ?赊shē?? ?悫què?? ?簪zàn????笏hù? ?叨tāo
2、(1)地理位置、宴会主宾
(2-3)阁楼壮丽、风景秀美
(4-5)宴会盛况、人生际遇
(6-7)身世之感、写作缘由
【导练】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地势宏伟

【导学】教学目标:了解庄子及庄子思想;熟读成诵课文,理解“逍遥”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庄子的思想,并背诵全文。
作家作品介绍: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国中期的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穷,曾向监河侯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布衣见魏王。据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导思】一、为加点字形注音。
北冥( ) 蜩蝉( ) 宿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鲲鹏( )抟 ( )迁徙( )
坳堂( )草芥( )夭阏( )
【导练】一、解释下了加点词的意思。(8分)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而后乃今培风: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绝云气,负青天:
7.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8.未数数然:
二、解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意思。(4分)
1.扶摇直上: 2.鹏程万里:
3.食不果腹: 4.风斯在下:
三、重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用原文回答)(6分)


2.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6分)




【导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初读文本,把握大意,整体感知,划分结构
学习本文语言特色
作者介绍: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背景资料:李密曾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司马氏集团灭蜀以后,采取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蜀汉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在被召之列。蜀亡之后,李密瓶居乡里,累举不应。秦始三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然会被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而引起晋武帝的猜疑,受到怪罪,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若赴命任职,又不是李密的本心所愿,况且家中确有祖母需要终养,于是李密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陈情表。文章陈述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晋武帝在读了他的文章后,也就不再勉强,并在生活上给予他比较优厚的待遇。
知识链接:
1、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相提并论。前者是“忠”的典范,后者是“孝”的典范。
2、“表”的文体特征:“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
臣以险衅(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之亲 应( )门
逮( )奉圣朝 猥( )以微贱 刘病日笃( ) 盘桓( ) 气息奄奄( ) 更( )相为命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告诉不许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区区不能废远:
谨拜表以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3、特殊句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而刘夙婴疾病:
则告诉不许: 急于星火:
【导思】
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2、阅读第二段并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阅读第三段并思考: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4、阅读第四段并分析: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答案:
【导思】
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催臣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4、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目标】
  1.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能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点启示。
2. 运用评价讨论法研习文章。
3. 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 
?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
 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导读]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受益匪浅。
2.写作背景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的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
[导练]
一、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水浒( ) 倒涎( ) 憎恶( ) 茗烟( ) 胸襟( )
搅扰( ) 灞桥( ) 付梓( ) 援例( ) 岑寂( )
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全文结构层次。(共分为三个部分)



[导思]
1、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字”,贬词褒用,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举例:

观点:

2、 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就请同学们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


(2)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3)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3、最后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导读]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练]
1. 给加点字注音:袅袅( ) 灼灼( ) 涔阳( ) 窸( )窣( )
照浦( ) 亭皋( ) 万应锭( ) 迢远( ) 褒寒( ) 砧( ) 言筌( )
2.梳理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 ):“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 ”字。
第二部分( —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小结。“木叶”与“ ”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导思]
※赏析品味课文
1、体会下面几个意象的意味有何不同?要求:在原文中勾画相关语句,用简洁的词语概括。(8分)
树叶: 落木:
木叶: 落叶:
2、“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举例说明。(6分)



3、请回顾以下三首诗词,体会体会“梅”这一意象表达的不同感情。(8分)
王安石《梅花》:
陆游《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林逋《山园小梅》:
附: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