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新中国的缔造者)2018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1.熟读课文,明确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标题导语主体想一想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作用: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语言简明扼要,概括了 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领起了下文。
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参考:“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安庆
芜湖九江
安庆南京江阴20日夜
到21日夜21日17时22日22时21日17时
到22日22时30万35万35万30万三分之二大部分繁昌等地贵池等地扬中等地各路军渡江情况画渡江示意图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的示意图吗? 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之事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3.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试举例分析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试举例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披靡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叙(略)
叙议结合(详)
叙(详)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课文阅读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参考答案:1.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2.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3.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4.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5."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拓展训练 2018年7月 29 日 09 时 48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九、十颗组网卫星。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经轨控和相位捕获后,进入工作轨道。后续将进行集成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八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运行。
根据计划,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从此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281 次飞行。请找出上面这则新闻的导语。 导语:我国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写一篇开学以来的校园新闻。注意新闻的要求,100字以上。写作训练 我校第十届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幕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9月26日下午,我校第十届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幕。
伴随着激昂奋进的《运动员进行曲》,国旗方队、鲜花方队、彩旗方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迎面向主席台走来,他们英姿飒爽,精神抖擞。随后31个班级方阵,600多名运动员在班主任带领下,他们服装统一,有的卡通造型,有的呼喊口号,全面展示了我校学子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伴着雄壮的国歌声中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升旗式,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全面回顾总结了一年来学校体育工作所取得丰硕成果,他希望全体运动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本届田径运动会中去,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赛出成绩,赛出水平,赛区风格,把本届运动会开成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奋进的大会。在运动员、裁判员进行了庄严宣誓后,校长宣布运动会开幕。
据了解,本次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包括 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赛跑、 团体 接力赛、铅球、跳高、跳远 等九大项目,还有教工趣味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在下午的比赛中,到处有运动员矫健的身影,到处有啦啦队呐喊的声音。赛场上运动员 不屈不挠 、你追我赶、 顽强拼搏 、奋勇争先的 的体育精神,博得了 现场观战的 师生们的阵阵喝彩。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