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声音 表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声音 表格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8-11 09: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声 音

一、单元概述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我们能控制声音吗?“声音”这一单元共7课时,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科学解释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 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 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 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 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 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 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 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第1课 听听声音
一、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在这一课,每一组学生将用两种不同型号的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做实验,两种音叉(或铁钉)会产生明显不同的音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他们已有的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所听到的各种声音为生活经验,需要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形象地学习。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
准备
教具
学具
演示实验器材一套。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 学 流 程
谈话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听听声音。
二、实验探究: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请将听到的声音、发声物体、声音特征和是否悦耳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它由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一个起到放大音量的木盒和一个橡胶锤组成。在音叉上刻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音调,数字说明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阅读音叉使用建议后再进行实验。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三、拓展探究:
分组实验: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对大小铁钉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重一点击打
大铁钉
?
?
小铁钉
?
?
?
板书
设计
1.听听声音
声音——高、低、强、弱
课 外
活 动
留心听听生活中各种声音,听听它们的高、低、强、弱。
课 后
反 思
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材分析: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本课以学生知道的物体运动为知识经验,以敲鼓、弹橡皮筋、尺子会发出声音为生活经验。对于声音这个看不见的现象,需要我们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给学生提供积极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
准备
教 具
学 具
演示实验器材一套。
1面鼓或1个锣、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教 学 流 程
复习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走进生活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实验探究: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
?
?
钢尺
?
?
皮筋
?
?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拓展探究: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在鼓上放碎纸屑,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走进生活:
1.用手摸自己的喉咙,试试发出声音,有什么现象发生?(声带在振动)
2.介绍声带发声的知识,教育学生保护声带,注意青春期声带的变化。
板 书
设 计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声音 产生的
课 外
活 动
观察生活中的发声物体是怎样振动产生声音的。
课 后
反 思

第3课 声音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在平时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变化。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
准备
教具
学具
演示实验器材一套。
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 学 流 程
谈话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走进生活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 ?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实验探究: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
用力拨动钢尺
?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
用力拨动钢尺
?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
用力拨动钢尺
?
发????? 现
?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
?
?
?
第1次实验
?
?
?
?
第2次实验
?
?
?
?
第3次实验
?
?
?
?
发?? 现
?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3. 声音的变化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音量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
音高
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课外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课后反思
第3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一、教材分析:
在第1课和第2课,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研究了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快慢问题,本课是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探究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会使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本节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发现,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会使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这涉及到音高的本质的探索。
三、教学设计:




●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课件
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1张“振动的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活动记录单、1张“我们的观察柱形图”表格。
教 学 流 程
提问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提问导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实验探究: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
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4
?
?
?
?
?
8
?
?
?
?
?
12
?
?
?
?
?
16
?
?
?
?
?
?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拓展探究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4.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长——音高低
尺子短——音高高
课外活动
设计实验证明“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
课 后反 思
第5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前面几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土电话”装置、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教 学 流 程
提问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走进生活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提问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实验探究: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拓展探究: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
预? 测
?
?
?
?
实验结果
?
?
?
?
我们的发现(四种物体传声效果排列)
?
?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走进生活: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外活动
自制土电话
课 后反 思
第6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材分析:
在这节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橡胶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从实验中,学生可以得出距离的远近是如何影响耳朵振动的剧烈程度的结论,共同讨论他们的探索结果。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观察结果,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听力和人类耳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课以前面所学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作为知识经验,以耳朵听到各种声音为生活经验。四年级孩子需要形象思维具体地学这一特点。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一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一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1根橡皮筋、一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
教 学 流 程
提问导入→学习新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走进生活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提问导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学习新知: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拓展探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五、走进生活:
阅读课本p38: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外耳
耳朵 中耳
内耳
鼓膜振动 听到声音
课外活动
阅读课外资料。
课 后反 思
第7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一、教材分析:
从前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鼓膜模型”的活动,认识到鼓膜是非常薄的一层膜,是很脆弱的,这对于提高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以前6课所学声音知识作为知识经验,对全单元进行总结,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保护好我们的听力。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本单元资料库中的《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阅读材料。
一个塑料罐或空易拉罐、几粒黄豆、棉花、毛巾、废报纸等。
教 学 流 程
提问导入→认识新知→实验探究→走进生活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提问导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认识新知: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实验探究: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走进生活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远离噪声
7. 保护我们的听力
控制噪声
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
课 后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