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学习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发展,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这些都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3.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时完成或外传。其他科技文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5.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也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两宋时期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表现
1.思想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一方面,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科学上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应用于印刷行业;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书法上
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出现了各具形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4.绘画上
(1)重文轻武的国策使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
(2)伴随着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5.诗歌上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两宋之际,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小说上
宋代商业繁荣,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通俗的、内容丰富的说书流行。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重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用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并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了方向。
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题思路]
一明考点:汉字的演变。
二抓关键:图中汉字字体发生了从繁到简的变化。
三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的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
正确
B项
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
排除
C项
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排除
D项
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排除
答案 A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个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其题干中的导语一般是“因为”“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或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题干中的导语往往是“为此”“因此”“所以”“故”等。
解答因果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背景切入法。根据对教材知识背景的准确掌握和对题干的准确理解,直接选择合适的答案。此方法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对知识理解透彻和掌握牢固的学生。
其二、限定词。根据题干的限定词,把握根本、直接、主要、积极、客观等限定词的含义,用这些限定词和选项比照,符合此限定词的选项就是答案。
其三、逻辑推理法。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比如题干要求选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比照四个选项。如果四个选项是并列关系,就找最主要的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之间为递进关系,就找最深刻方面的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之间互相交叉,则选一个能包含其他选项的选项。
其四、理论引导法。用相关的历史理论指导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解答。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第4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学习本单元,一是学会运用图表或者图示,分别梳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将科技、文学艺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相联系。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识记古代中国伟大的科技成就;理解四大发明对中国、世界文明的作用。(重点)
2.分析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特点。(难点)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1.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外传及其影响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
①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②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加快了思想解放的进程。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使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或景帝时期的墓葬中的一张纸。该纸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从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 由材料可知至迟自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并且已传到西域地区。
2.四大发明的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进位值制和珠算
1.十进位值制
(1)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2)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关键是逢十进一,方便运算,被马克思称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算筹记数法,完全具有今天通行的十进位值制的功能。
2.珠算
(1)珠算盘的发明与应用。公元2世纪发明了珠算盘。北宋时期,穿档定珠算盘已普遍使用。明代为适应商业发展,珠算盘的运用更加广泛。明代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所有的运算全部使用珠算盘。
(2)传播:珠算法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欧洲。
3.
《九章算术》书影 珠算盘
(1)材料分别反映的古代中国数学计算的成就是什么?
(2)《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有何地位?
提示 (1)《九章算术》:运算方法;珠算盘:计算工具。
(2)《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简仪和“授时历”
1.人类为准确地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发明了赤道坐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
2.浑仪是古代中国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至迟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元代郭守敬改革浑仪,发明了“简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3.郭守敬等编制“授时历”,测定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
300年。
[思维点拨] 天文、历法是紧密联系的。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则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四、《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1.《齐民要术》
(1)南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系统的一部农学名著。
(2)书中深刻地阐述了因时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2.《农政全书》
(1)明朝徐光启著,全面总结了中国历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尤其注意反映明代最新的技术成就。
(2)还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4.《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是什么?主要记录什么内容?
提示 思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内容: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主题一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
1.四大发明在古代中国的作用
史料一 《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史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教你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司南在生产中的应用;史料二反映了指南针在北宋时期在航海中的应用。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
答案 生产(采玉);航海。
史料三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电的利弊》
[问题思考]
(2)史料三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现象?
答案 现象:中国愚昧落后,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却用于迷信活动。
2.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史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史料的内容?
答案 马克思指出了古代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1.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
(1)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3)但是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改变了世界面貌。
主题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衰落原因
1.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史料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中国的世界纪录》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 主要分布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等方面;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
2.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史料二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史料一中李约瑟指出了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想原因,主要是儒家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与发展;史料二中马克思指出了小农经济的存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领域。
2.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1)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
①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②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2)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3)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1.下图是对我国古代哪项科技发明的记载(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丝绸织造 D.瓷器制作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项技术经历了漂塘、煮楻、入帘、压纸、焙干等几个过程,这是关于造纸术的描述,故选B项。
2.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的人们以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说明当时学习风气浓厚。为这种浓厚学风提供技术条件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注意问题的关键词是“技术条件”。
3.下列属于《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且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 )
A.割圆术 B.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C.极限思想 D.精确的圆周率
答案 B
解析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它用有限的符号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数,而且简捷、明快、方便运算,所以马克思称之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4.如下图所示天文观测工具的创制者生活于( )
A.东汉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 D
解析 题干表明图片所示为“天文观测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在充分识图的基础上,得知此图为“简仪”,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创造出来的。故答案为D。
5.《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
A.因时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
C.人定胜天,天遂人愿 D.重农抑商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含义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A项符合题意。
[基础达标]
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么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 )
A.西周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答案 C
解析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从而大大减轻了书写负担。
2.“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A.都城不在洛阳
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与材料中“西晋”时间不符,C正确。
3.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其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答案 D
解析 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4.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雪”指的是火药。据此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项。
5.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最先为中国的巫师所知,他们用一个按北斗七星的形状、用磁铁矿做成的勺子,放在一个光滑的铜天盘上指示南极。”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司南 D.火药
答案 C
解析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故C正确。
6.王敏同学参加文化综合素质测试时,主考官让他指出下面连线中不正确的一项。她的答案应为( )
A.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九章算术》
B.用赤道坐标记录恒星位置——《授时历》
C.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授时历》
D.“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答案 B
解析 用赤道坐标记录恒星的位置,是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的成就。
7.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
A.尊敬农民 B.指导农业生产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和所学史实可知历法起到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8.(2017·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学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黄帝内经》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答案 A
解析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故选A。
9.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答案 A
解析 《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而且在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调查、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农书的开创性。
10.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科技进步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能力提升]
11.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考古工作者曾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的信息说明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
1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答案 A
解析 《九章算术》介绍了与当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和运算方法,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但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轻理论、轻实验的特点,排除B、D两项,C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
13.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这可以佐证( )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实验观察,故①错误;“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的记录体现出了精耕细作,故②正确;耕作技术等内容的出现也体现出了我国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故③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不注重实验,注重经验总结,故④正确,答案选择C项。
14.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实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
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
C.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D.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答案 B
解析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通过科学的态度实地考察甚至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故B项正确。
1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 A
解析 关键信息: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性构建,A项正确。B、C、D三项无从体现。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
第5课 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1.《诗经》、楚辞的特点及代表。(重点)
2.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就。(重点)
3.理解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2)内容:它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古代诗歌,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3)影响:《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
2.楚辞
(1)特点:长短句相结合,形式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倾诉心声。
(2)代表人物:屈原是楚辞创作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楚国。
(3)作品:《离骚》是他的代表作,诗中闪烁着奇异的浪漫色彩,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屈原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流传后世。
1.《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提示 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3.汉赋
(1)特点:汉赋是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辞藻华丽,讲究对仗。
(2)成就:汉赋的重要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代表作主要有《子虚赋》《两都赋》和《二京赋》等,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4.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①唐代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隆。
②科举制的确立刺激了诗歌的创作。
(2)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李白: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他的作品激昂豪放,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杜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他的诗主要反映黑暗现实。
③白居易:他的诗针砭时弊,通俗易懂,代表作有《卖炭翁》。
[思维点拨] 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2.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风格特点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 风格: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词出现时间:唐朝。
(2)产生背景: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
(3)主要代表词人及作品
①豪放派:北宋的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婉约派:南宋的李清照,代表作《声声慢》。
2.元曲
(1)构成: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杂剧)两大部分。散曲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2)代表作家及作品
①关汉卿的散曲,多描写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抒发了自己倔犟坚定的精神面貌和富于反抗的个性。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天涯沦落者的彷徨苦闷心情。
③维吾尔族作家贯云石的散曲多描写宦途的风险,如《清江引》。
[易混易错] 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3.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你能不能说出下面的四个词人分别属于哪个流派?这两派在文学风格上有何差异?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提示 (1)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2)差异:豪放派风格豪放,气势雄伟;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三、明清小说
1.《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2.《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它以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为题材,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农民的叛逆和斗争精神。
3.《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它以虚幻的情节,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蕴涵着人生哲理,小说充满大胆奇异的想象、生动惊险的情节,引人入胜。
4.《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红楼梦》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
5.清朝时期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
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言呈现出由词藻华丽、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4.明清小说有何特点?
提示 特点:种类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
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等时代特征。
主题 中国古典文学主流形式的演进及其时代特色
1.楚辞与汉赋
史料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轇輵之宇,撞千石之钟……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②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上林赋》
[教你读史]
①指屈原一面擦泪一面长叹,哀叹人民生活多灾多难。楚辞是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采用楚国方言,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②是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是古典文学影响深远的体裁。
[问题思考]
(1)第一段史料出自屈原的《离骚》,据此回答楚辞的特点。
(2)第二段史料中的汉赋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 (1)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2)汉朝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
2.唐诗宋词
史料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问题思考]
从史料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体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答案 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3.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史料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问题思考]
据史料,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答案 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新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中国古代文化的时代特色
(1)先秦: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隋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法度规范,文化全面繁荣。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大量表现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宋元
①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
间通俗文化繁荣,风俗画、年画、话本和词、曲兴起。
②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
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②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的不同风格。
2.汉赋半文半诗、华丽、夸张,表现了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且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
4.北宋时积贫积弱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词大多具有深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词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
1.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
答案 B
解析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故B为正确选项。
2.(2017·商丘高二检测)“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答案 A
解析 楚辞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等,A符合题意。
3.郭沫若先生曾撰写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
答案 B
解析 从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可知是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人们称他为“诗圣”。另外,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人民的疾苦,对联的下句正好是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写照,B符合题意。
4.(2017·安康中学期中测试)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答案 D
解析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备选项中,李煜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陆游的诗偏向现实主义风格,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5.《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社会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从而写出了一批现实主义的力作,其中《红楼梦》最具代表性,故选C项。
[基础达标]
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 B
解析 “思无邪”反映了《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A符合史实,但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故C项有误。汉赋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故D项有误。
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的《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想主义
答案 A
解析 《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源头。
3.“偏重于咏物写志,词藻华丽,讲究对仗”是下列哪一文体的特点(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答案 A
解析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唐诗风格多样,讲究格律规范;宋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元曲雅俗共赏,抒情叙事兼长。题干描述的与A项符合。
4.(2017·济宁高二检测)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写了一首《怀仙歌》:“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该诗人应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答案 A
解析 通过“其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可知此人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故选A。
5.(2018·太原高二检测)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人才辈出,著名诗人比比皆是,其中被称作“诗圣”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辛弃疾
答案 B
解析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故选B。
6.(2017·海南学业水平测试)他的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魄,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儿女情长,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柔情之美。他就是宋代大文豪( )
A.苏轼 B.苏辙 C.陆游 D.辛弃疾
答案 A
解析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有四种:一“豪放”,二“韵秀”,三“清雄”,四“情深、思深、真率”,故选A。
7.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答案 C
解析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柳永。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关汉卿是著名元曲创作家。
8.(2017·长春高二检测)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宋元时期”,A、B两项出现于先秦时期,D项出现于清代,排除。C项是元曲,应选C项。
9.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一个个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共同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名著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答案 C
解析 《三国演义》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由题干人物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可确定与该著作一致,故选C。
10.《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市井俗人……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故A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雅为“朝廷之音”,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多歌颂祖先功业。“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该诗句应出自( )
A.《诗经·鲁颂》 B.《诗经·齐风》
C.《诗经·大雅》 D.《诗经·小雅》
答案 A
解析 该诗句的大意是:叔父,您诸子中择立其长,封于鲁地,快快前往,要去努力扩土开疆,作为周室藩辅屏障。可见它是“宗庙之音”,故A项正确。《诗经·齐风》是“风土之音”,故B项错误;《诗经·大雅》《诗经·小雅》是“朝廷之音”,故C、D两项错误。
12.“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而深刻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
答案 C
解析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李白和杜甫所处时代和境遇的不同,导致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
13.说到人们生活经历的艰辛和悲壮,我们也许会想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名句。这三句所反映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
A.骚体、词、赋 B.骚体、词、诗
C.词、骚体、诗 D.词、赋、诗
答案 B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战国时期屈原的名句,属于楚辞(也称“骚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北宋词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里的名句。
14.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D.半诗半文,词藻华丽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作品是元散曲。B项重章叠句,语言质朴是《诗经》的特点,排除;C项结构严谨,平仄有致是唐诗的特点,排除;D项半诗半文,词藻华丽是汉赋的特点,排除。
15.《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加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文学风格的发展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统治政策的需要 D.民族矛盾的尖锐
答案 D
解析 魏国司马氏灭蜀国,后建立西晋,陈寿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对峙,后北方沦陷于金人之手,元朝汉人处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文人“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诸葛亮的形象寄托着他们的愿望,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的尖锐,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会影响文学创作,但与材料题意无关,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艺文志》载: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其中宋玉之《风赋》、枚乘之《七发》、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东方朔之《答客难》、扬雄之《长杨赋》、班固之《两都赋》等等,无不是传世佳作。
材料二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杜甫·兵车行》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文学继承了宋代风俗文化的特点,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绪。汤显祖《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巨著;《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学现象?该文体有何特点?
(2)材料二杜甫的诗歌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之际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发展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 (1)汉赋是流行的文学体裁。具有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的特点。
(2)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3)特征:反对封建传统,提倡个性解放;讽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专制。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6课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京剧的特点。(重点)
一、从参军戏到元杂剧
1.戏曲的产生:中国戏曲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乐舞戏谑的艺人,称为优伶。唐代产生了“参军戏”,演起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2.元杂剧
(1)形成: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艺术特色:专为表演历史故事而服务的演出形式,具有严格体制和独特艺术风格;一般分为四折一楔子,角色分为旦、末、净等。
(3)代表作家及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最为著名,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1.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原因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 (1)兴盛的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②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③具体的政治环境。
(2)衰落的原因:形式僵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启示:①艺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要,要不断进行创新。②一切艺术形式首先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也必须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近代百戏之祖”——昆曲
1.形成与发展
(1)形成: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兴起了南戏,明代发展为传奇。到明中期,逐步形成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2)发展: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新昆腔;梁辰鱼利用新昆腔创作《浣纱记》,大获成功。形成新昆腔一统传奇的局面。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鼎盛: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新作品层出不穷。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戏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都是昆曲名作。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产生与发展
(1)乾隆年间,地方戏曲继续发展,昆曲日渐衰落。
(2)乾隆末年,南方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3)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后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4)清末,京剧走向成熟,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大剧种。
2.表演特色
(1)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以唱、念、做、打为艺术手段。
(3)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使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4)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5)多采取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3.地位:京剧成为“国粹”。
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图一 元代杂 图二 京剧
剧陶俑 脸谱
提示 地位:图一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图二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3.京剧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在内容上,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在分工上,包括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3)在动作上,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主题 古典戏曲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史料 《西厢记》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什么戏剧形式?并指出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为什么说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
成熟?
答案 元杂剧。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对社会不满的宣泄。它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史料 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2006年昆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问题思考]
结合元杂剧和昆曲的特点,你认为中国古代戏曲有哪些特点?
答案 (1)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古代戏曲的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等方面。
(2)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歌舞的手段。
(3)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
(4)取其意而弃其形的写意手法。
3.京剧的发展
史料 “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所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分析,京剧发展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京剧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京剧最先在上层权贵中间流行,后来逐步流行于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
原因:京剧艺术的大众化是京剧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1.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3)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4)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被称为国粹的原因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并具有综合性的一种表演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种浓缩。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上,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的繁多,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把京剧称为国粹,可以说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代表。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
1.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风尘,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活力,下列戏曲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①杂剧 ②昆曲 ③传奇 ④参军戏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
答案 C
解析 杂剧是在宋金时期产生,昆曲是在清初产生,传奇是在明代产生,参军戏是在唐代产生,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①③②。
2.南戏和元杂剧得以流行的共同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汉族文人地位低下
C.出现了专门娱乐场所——瓦舍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 A
解析 南戏产生于两宋之际,元杂剧出现在元朝,宋元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于是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南戏和元杂剧。
3.(2017·广州六中期末测试)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
A.真实性 B.通俗性
C.虚拟性 D.优美性
答案 C
解析 戏曲的表演更趋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由“三五步”代表“千山万水”等信息可知戏曲的特点之一为虚拟性。答案为C。
4.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诞生了( )
A.昆曲 B.元曲 C.秦腔 D.京剧
答案 D
解析 由京剧形成的过程可判断选D项。
5.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戏曲艺术( )
①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②体现了歌舞并重的传统 ③由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 ④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控制节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京剧是徽班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在北京形成的新剧种,故③错误。
[基础达标]
1.中国古典戏剧绚丽多彩,下列选项反映了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程,其中在唐代产生的是( )
A.参军戏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答案 A
2.下图是1958年6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编号为纪50的纪念邮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是( )
A.《牡丹亭》 B.《倩女离魂》
C.《窦娥冤》 D.《西厢记》
答案 C
解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作品;《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作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3.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答案 C
解析 元代文人地位十分低下,处于社会底层。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仕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满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兴盛。从材料中“文人的贫穷”可知答案为C项。
4.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流行,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活泼的剧种是( )
A.南戏 B.元杂剧
C.昆曲 D.黄梅戏
答案 A
解析 依据“元朝末年”“江浙一带”“完整”等信息可知是南戏。
5.下图所示的戏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其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兴起于江苏昆山一带
B.明清时期风靡大江南北
C.文辞典雅,寓意深切
D.它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更符合京剧。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杂剧俑 京剧脸谱
A.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
B.杂剧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
C.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
D.京剧是“近代百戏之祖”
答案 A
解析 B项中“萌芽”的说法错误;昆曲形成的时间晚于杂剧,故C项错误;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故D项错误。
7.“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
A.汉赋 B.宋词
C.京剧 D.书法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表述来看,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再加上题干中“丑角”信息,可以断定选
C项。
8.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段话不能说明的是( )
A.清朝前期,各种地方戏曲发展
B.昆曲逐渐脱离群众
C.北京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D.京剧已形成
答案 D
解析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题干中所述时间信息为“乾隆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9.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个剧种互相融合的产物;京剧后来发展为我国的“国剧”,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京剧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故选A项。
10.“它包含了乐队伴奏、歌唱和舞蹈。舞台布景被各种不同的常规姿势和程式化动作取代……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来扮演。”此段文字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
A.西汉 B.东晋
C.北宋 D.清朝
答案 D
解析 依据“舞台布景”“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来扮演”等信息可知,题干所指的艺术形式是京剧,它形成于清朝,故选D项。
[能力提升]
11.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
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
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评价是说元杂剧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类似于白话文。A、B、C、D四项中只有A项与此接近。
12.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独具一格的新剧种”等可看出,京剧是由多种剧种兼容并蓄而形成的,从而说明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吸收、融合会推动新形式出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13.“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
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答案 B
解析 “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辞事实”反映的是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
14.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
A.生 B.旦 C.净 D.丑
答案 B
解析 梅兰芳是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故选B项。
1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通过从材料图片获取信息可看出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杂剧——京剧”的发展,故选D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北宋墓杂剧砖雕 图二 京剧电影《定军山》剧照
材料二 阅读关于戏剧的三副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艺术形式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特点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 (1)联系:北宋的杂剧以及而后形成并流行的南戏为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时期,在吸取了元杂剧等剧种优点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2)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现实批判主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各地之间艺术形式的相互整合;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戏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形成条件,依据所学知识依次作答即可。
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2.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归纳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楷书、行书、草书各自的特点,并列举重要的书法作品。(重点)
2.简述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时期列表归纳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重点)
3.中国古代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难点)
一、独特的汉字书写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西安半坡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都发现了有简单刻画符号的陶器,这种刻画符号是中国古文字的萌芽。
(2)商朝出现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3)甲骨文以后,汉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2.书法艺术
(1)秦汉:书法艺术开始走向繁荣。著名的代表作有秦朝的泰山、琅玡、会稽三大刻石和汉代的《熹平石经》。“草圣”张芝,被后世称为草书的创始者。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①三国曹魏的钟繇,代表作《宣示表》。
②“书圣”王羲之把行书推进到成熟的高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北魏遗留下来的书法名作有《龙门二十品》。
(3)唐代:书法艺术的繁盛时期
①书法家及作品: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②特点:颜书宽绰、丰厚、雄秀,柳书笔法锐利,筋骨显露,人称“颜筋柳骨”。
(4)宋元明清时期,书法向多样性发展
①代表:“北宋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明清的祝允明、文徴明、董其昌、郑板桥等。
②特点: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挥洒,气象万千。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1.汉字的演变有着怎样的规律?
提示 由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越来越规范、稳定。
2.下图中的书法是什么字体?有何特点?
王羲之《兰亭序》(部分)
提示 字体: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二、写意传神国画魂
1.原始社会:起源
(1)岩画和彩陶画是主要画种。
(2)代表作:《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代表作:《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帛画。
3.魏晋南北朝:全面繁荣
(1)东晋顾恺之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等绘画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4.隋唐五代:璀璨繁盛,画家辈出,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各有千秋
(1)人物画: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是尉迟乙僧和阎立本以及“画圣”吴道子。
①阎立本的代表作有《秦府十八学士图》《步辇图》。
②吴道子的画被称为“吴带当风”,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等。
(2)山水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最为有名。
(3)动物画:唐朝曹霸和韩幹以擅长画马知名,薛稷善画鹤、韩滉善画牛。
(4)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5.宋元明清:达到新高度
(1)宋代
①人物画家李公麟发展了“白描”画法。
②风俗画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著名。
③花鸟画家宋徽宗,画鹰独步一时。
(2)元朝:赵孟擅长画马,传世有《秋郊饮马图》。
(3)明清:董其昌擅长山水画,徐渭创写意花卉,唐寅善画仕女人物,郑板桥善画兰竹。郑板桥与同时的金农等七位画家,合称“扬州八怪”。
3.下面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
《妇女凤鸟图》 《女史箴图》
提示 图一: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图二: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
4.下面两幅图画分别属于何种绘画类型?有何特色?
《清明上河图》
《墨梅图》
提示 类型:《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墨梅图》属于文人画。特点:风俗画描绘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情;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主题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1.书法艺术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史料 魏晋由于①战乱及权势的斗争,人们逃离现实,玄学兴起,崇尚道家无为,追求飘逸恬淡的生活境界,这必然反映在书法上是对“韵”的追求。这种时代的审美追求为王羲之这位“书圣”产生提供了时代的气候,形成了②影响书法一千多年注重内养、雅的审美尺度。
——刘云鹏《再论书法的时代风格》
[教你读史]
①揭示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兴起的社会背景;②反映了这一时期书法的艺术特色。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特点。这种书法艺术特点形成的时代因素是什么?
答案 特点:追求神韵、意境和风骨。因素:战乱;权势的斗争;玄学的兴起。
2.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 随着魏晋时期佛教艺术的传播与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开始,壁画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变化的时代。隋唐处在这个发展时代的巅峰。众多新题材与新手法在官导民倡的宗教热诚中化成了形色格局;而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审美观念与精神期待,也在对形色的造就中影响了佛教艺术。于是,新兴的壁画造就了一座中华文化中的佛国殿堂,新兴的壁画艺术影响并造就了一代新的中国绘画之观念与形色。——陈绶祥《隋唐绘画史》
[问题思考]
(1)魏晋至隋唐中国绘画的突出成就是什么?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成就:壁画。原因:佛教艺术的传播与佛教中国化;官导民倡的宗教热诚;民族文化吸收外来美术的风格。
史料二 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问题思考]
(2)你能否用唐宋元明清时期绘画艺术发展的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 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统治者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活跃,唐朝绘画题材广泛,兼容并蓄,达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盛行。
明清: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人们的思想文化受到控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画中的文人画在这一时期盛行。
1.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隋唐大一统,国家繁盛,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法度。
(3)宋代时重文,市民阶层兴起,通俗文化逐步繁荣,文风很盛,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
(4)明代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另一方面思想控制严密,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体系;魏晋时期,书法兼有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2.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3.文人画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的文化素养。
1.“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的图画文字可以看出,原始文字起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以图画、符号为基础,逐渐演变发展成现在的汉字,故选B项。
2.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下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答案 B
解析 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隶书。A项字体属于楷书,B项字体属于隶书,C项字体属于行书,D项字体属于草书,故选B项。
3.(2017·北京昌平测试)下图是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宋人摹本局部),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通过此图可以看出( )
A.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
B.宋朝的市民文化繁荣
C.人们虔诚地信仰佛教
D.统一的王朝社会安定
答案 A
解析 《送子天王图》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通过画面,可以明显看出画中人物的服饰已经中国化了,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故A项正确。
4.元朝六位画家的七幅墨竹图收裱在同一长卷中的珍贵国宝《七君子图》(见下图)已收归苏州博物馆。对该艺术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七君子图》局部
A.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写意特点
B.具有“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墨色恬淡的特点
C.展示了中国绘画集诗书画为一体的风格
D.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点
答案 D
解析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除文人画之外,还有风俗画,这幅作品没有体现风俗画的特点。
5.《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
A.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兰竹石图》
B.进京赶考的年轻人行色匆匆
C.小孩吟诵孟浩然的诗句
D.众人聚在一起欣赏《兰亭序》的摹本
答案 A
解析 《兰竹石图》是清代郑板桥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的作品,因此A项不可能出现在该画中。
[基础达标]
1.(2017·周口高二检测)下图反映的是“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据此可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趋向( )
A.多元化 B.形象化
C.国际化 D.简约化
答案 D
解析 图片中汉字“雷”的发展演变历程反映了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B、C,故选D。
2.位于岱庙东御座内的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该刻石上的字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答案 A
解析 有两种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字体的特点,二是根据题干中“秦”这一信息判断;备选项中,楷书、行书皆在秦代以后出现,隶书是秦后期出现的非官方字体,而篆书属秦朝官方字体,故选A。
3.下面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被誉为“书圣”。该作品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欧阳询 D.怀素
答案 A
解析 本题图片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A。
4.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答案 D
解析 图片中“字形多变”的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选D项。
5.元代书画家赵孟钪厥踊婊?械氖榉ㄈの叮??蟆耙允槿牖?薄O峦嘉?浯?碜鳌抖?蛲肌贰6源嘶?睦斫猓?徽?返氖?( )
A.提倡以书法的笔法画画
B.表现出“书画同源”的理念
C.“以书入画”拓展了文人画的内涵
D.表现出明显的写实风格
答案 D
解析 结合画作,并从“以书入画”分析,赵孟主张“书画”结合,反映其“书画同源”的理念,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文人画更注重写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思潮变化
C.传统文化影响
D.社会上层倡导
答案 A
解析 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7.下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A.展子虔《游春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答案 C
解析 《货郎图》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描绘了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情景,都属于风俗画。A项属于人物山水画;B项属于人物画;D项属于文人画。
8.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风俗画 B.宫廷画
C.文人画 D.山水画
答案 C
解析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项以民间风情为主,B、D两项不具有这一特点。
9.宋朝时士大夫追求风雅,热衷收藏。下列物品中可能被其收藏或喜爱的是( )
A.王冕的《墨梅图》
B.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C.赵孟的《千字文》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答案 B
解析 《墨梅图》为元代王冕的作品,故A项错误;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故B项正确;赵孟为元代画家,故C项错误;蒲松龄为清代文学家,故D项错误。
10.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答案 C
解析 “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体现了其对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
[能力提升]
11.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印上的“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这表明( )
A.小篆的私印是冷贤的后人放进去的
B.冷贤生前一定是著名的书法大家
C.这两种书写字体在当时同时流行
D.隶书在当时已经成为主流字体
答案 C
解析 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官方文字,当时就有了,可排除A项;只从私印字体无法得出冷贤是书法大家,可排除B项;秦朝的主流字体是小篆,隶书主要在民间流传,故排除D项。秦代小篆和隶书同时流行,前者是官方字体,后者流传于民间,故选C项。
12.(2017·枣庄八中测试)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蔡襄书法 苏轼书法
黄庭坚书法 米芾书法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答案 B
解析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宋代书法各具特点,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选B。
13.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
A.与书法相伴而生 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 D.画、诗、书相融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国之画……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可知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选C。
14.(2017·济南二模)元代出现了许多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B.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答案 C
解析 世俗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
15.(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傅采饰色,画异于书矣。”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
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
答案 A
解析 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三
《山径春行图》 《清明上河图》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
答案 (1)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2)注重气节和德操,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3)特点: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盛行。
解析 第(1)问直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2)问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角度回答;第(3)问注意文人画与风俗画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