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打包4套)北师大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打包4套)北师大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12 08:29:4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学习总结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
国时期
创立和形成时期,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秦朝
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汉代
改造时期,逐渐处于独尊地位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
转型和成熟时期,正统地位更加巩固
朱熹、王阳明等人对佛道思想的汲取,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
受到挑战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1.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影响巨大。其中东南亚一些国家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叹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儒家思想在欧洲也产生了影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例题 (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题思路]
一明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抓关键: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的原因。
三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
排除
B项
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排除
C项
“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
正确
D项
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排除
答案 C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
(1)材料来源
①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
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②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辨。
③从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中截取的文字材料。
(2)解题技巧
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②注意每段材料的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学习本单元,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学会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唯物史观来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重难点)
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影响。(重点)
3.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重点)
4.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重难点)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
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的思想学说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教育上兴办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知识拓展] 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
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
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和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
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
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它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在教育上有哪些贡献?
提示 “仁”;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人民。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持“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节用”“薄葬”,反对
浪费。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
提示 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3.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守株待兔
提示 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故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原因: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地位:西汉时期最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
2.含义: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2)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要遵守。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影响: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误区警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儒学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为中心,将天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4.如何理解“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
提示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作用。
5.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 (1)联系: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已经不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主题一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1.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认识
史料 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追求,而是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颇有些像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摘自《老子哲学》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指出“无为而治”的含义。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
答案 含义:“无为”不是“不为”,“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
意义: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孔子的思想
史料 子曰: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教你读史]
史料中①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②“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答案 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
合理性: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主题二 百家争鸣
1.孟子、荀子的思想
史料一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教你读史]
由史料可知孟子主张作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无敌于天下。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答案 ①提倡“仁政”学说。②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史料二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
[教你读史]
“重法”说明荀子借鉴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
[问题思考]
(2)史料二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
答案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
2.“百家争鸣”的影响
史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活时代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主要观点
“仁”的
思想
“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
“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仁政”:省刑罚、薄赋敛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
思想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
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善,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主题三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教你读史]
史料中划线部分是关键信息,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实现思想“大一统”。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
答案 政治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
史料二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②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③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
[教你读史]
①主张阐述了天人关系,指出:天子受命于天;②要求老百姓要服从君命;③主张君主要顺应天意。
[问题思考]
(2)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答案 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
2.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 它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和延续统一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巩固了大一统,加强了君主专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统治秩序。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形成看: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等各家思想为一体。
(2)从内容看: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外儒内法,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从特色看: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
(4)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从实质看: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2017·遂宁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导致思想界发生巨变,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D。A、B、C项都是D项的具体表现,均排除。
2.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仁者爱人”符合题意,C项正确。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答案 B
解析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
答案 C
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5.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减弱
C.儒学地位的提高 D.世家大族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学,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著名的儒者世以传经为业,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故C项正确。
[基础达标]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是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
答案 A
解析 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是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代“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2.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故选D项。
3.(2017·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兼爱、非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B
解析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这是儒家思想,B项是孟子民本、仁政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
4.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老子 B.孟子、荀子
C.墨子、荀子 D.孟子、韩非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因此排除A、C、D三项。
5.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
答案 B
解析 图一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的言论,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
6.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他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7.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答案 D
解析 A项出自《论语》,是儒家言论;B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出自《庄子》,是道家思想;D项出自《韩非子》,是法家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以称霸天下,而法家思想最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8.(2018·吉林高二检测)《董仲舒评传》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永祥的名著,该书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  )
A.董仲舒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C.主张君主必须按民意施政
D.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词“不可能”,董仲舒主张君主必须遵从天道,实行仁政,“天道”实际上是一套封建统治秩序,并不代表“民意”,故选C。
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无道,天就会降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降下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10.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  )
①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②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③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④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②符合题意;③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④说法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
[能力提升]
11.《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私学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士的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选B项。
12.(2018·蚌埠高二检测)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 A
解析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正确。
13.“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忽视等级差别,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据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D两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14.(2017·桂林模拟)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君主也要听命于天,宣扬“天人感应”学说,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这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一观点。
15.(2017·宣城高二检测)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  )
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③汉武帝的重视 ④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经济残破”不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排除④,①②③与史实相符,故选A。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3)材料表明,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或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第2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知道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及影响。(重点)
2.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点。(难点)
一、理学的产生
1.背景
(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达到顶点,并开始衰落。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加深了社会矛盾。
(2)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3)官僚地主集团把理学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其新学的精神武器。
2.产生: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概念阐释] 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 ①趋势:三教合一。②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人称“二程”,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2.主要思想观点
(1)核心思想:提出“天理”的概念。
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
(2)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把“格物”当作领悟天理的手段。
(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误区警示] “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地位: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
2.思想内容
(1)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
(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纲常伦理来改造人性。
3.国际影响: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朝鲜王朝奉为“国教”,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误区警示]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中。
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提示 主要思想:①世界观与伦理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气论);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②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③方法论:知识、道德与天理联系;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1.概况
(1)思想来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哲学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认识论: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
[误区警示] 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3.“陆王心学”中的“陆王”是指谁?他们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提示 ①“陆王”分别指陆九渊、王阳明。②思想: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主题一 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
1.朱熹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史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
[问题思考]
史料中体现的哲学观和哲学范畴分别是什么?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 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理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
2.比较朱熹与王阳明求“理”的方法
史料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①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②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教你读史]
①反映了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意思是说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②“良知”是指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问题思考]
据史料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答案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内心感悟“致良知”。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本质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主张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世界观
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理,理先物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识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题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史料 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
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问题思考]
据史料,分析宋明理学有何特点。
答案 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儒学成为哲学理论体系。
2.影响
史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教你读史]
史料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等诗句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
答案 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改造成为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北宋“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2.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了“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时间是魏晋南北朝。
2.(2017·太原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平天下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A、C、D三项均未体现“科学”的含义,可排除。“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万物来获得知识,最终达到掌握天理的目的。虽然在主观上“格物致知”不求科学之真,但在客观上“格物致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
A.对理的解释和领悟的方式不同
B.对儒学的价值和仁的理解不同
C.对三纲五常的解释不同
D.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看法不同
答案 A
解析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致良知”,故选A项。
5.(2017·成都模拟)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 D
解析 A项指理学的核心即理是世界的本原,B项体现的也是世界本原问题,C项体现的是天理道德与人之本性的关系,故A、B、C三项排除;从D项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D项正确。
[基础达标]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2.“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此言当出自(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A
解析 “天理”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与这一思想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两项,但从材料中“乃是自家体贴出来”可知不是朱熹,因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人的成果。C、D两项主要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3.儒学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
A.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答案 D
解析 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4.(2018·怀化高二检测)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  )
A.人性本善
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
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A错误;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故C错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属于心学思想,“二程”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故D错误。
5.“他想把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学,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请问“他”是哪位古人(  )
A.李贽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周敦颐”“二程”均属于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故排除反对程朱理学的A、D,C属于陆王心学,故选B。
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 C
解析 朱熹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的“天理”,是把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神圣化。
7.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B
解析 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两项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B项正确。
8.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的纲常。
9.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 A
解析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故选A项。
1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宋朝之后“仗义死节之士”超过以前,这是儒学价值信仰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压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对于文化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 B
解析 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这是儒学的全新发展,故B项正确。
1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  )
A.天理 B.儒家的伦理道德
C.宇宙 D.人本
答案 B
解析 “天理”是朱熹思想的核心,并非其思想实质,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天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表明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宇宙”是天理存在的时空范围,与“历史发展动力”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本思想,故D项错误。
13.(2017·汕尾调研)“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理由。”材料强调(  )
A.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
C.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
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答案 A
解析 由“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知,理学为僵化的社会服务,故A项正确;理学是儒家思想获得新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理学与社会僵化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强调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14.(2017·武汉高二检测)宋代心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心学(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打破孔孟学说的权威
C.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
D.是对理学的彻底否定
答案 C
解析 明中后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故本题答案为C。
15.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 B
解析 材料“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理学有一定封闭性。
16.(2018·西安高二检测)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整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主张:节用爱民。
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
(2)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
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1.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重点)
2.探究其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及评价。(难点)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1.背景
(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思想: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动摇。
2.思想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
(1)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2)主张自由、自治,发展人的个性。
(3)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过分推崇儒家经典。
3.影响: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1.李贽的“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提示 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背景
(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
人物
主要主张
代表作
黄宗羲
(1)政治上: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主张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2)经济上:第一次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顾炎武
(1)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2)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
(3)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
(2)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
(3)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
(4)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
(5)提出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
《读通鉴论》《宋论》
4.影响: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出自哪位思想家?这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提示 (1)顾炎武;
(2)经世致用。
3.在世界观方面,王夫之与王阳明的观点有何不同?
提示 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王阳明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
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提示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主题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
1.李贽的离经叛道
史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史料二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藏书》
[教你读史]
史料一意思是不要盲目地迷信孔子,史料二反映李贽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问题思考]
两段史料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对孔子权威的否定,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特点:反传统、反教条,离经叛道。
2.黄宗羲的思想
史料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教你读史]
史料中划线部分是关键信息,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3.顾炎武的思想
史料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顾炎武
[教你读史]
从史料中“明道”“救世”“行事”可以联想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问题思考]
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答案 经世致用。批判空谈,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需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
(1)批判、继承
①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②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③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神道论”。
(2)发展
①提出的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②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文化主导的地位。
4.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1.(2017·武汉高二检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明清时期产生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故选C。
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提倡自由恋爱、否定男尊女卑、赞颂变革以及肯定农民起义等多层含义,反对封建礼教的虚伪。A、C、D三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  )
A.工商皆本 B.反对礼教
C.反对君主专制 D.注重实学
答案 C
解析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抨击,故选C项。
4.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实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答案 A
解析 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的理气观,认为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只有具体的事物,即“器”;“道”(事物的规律)则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没有“器”就没有“道”。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
A.君主批判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重农抑商”思想 D.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B
解析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特别是顾炎武,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反对空谈误国,主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基础达标]
1.(2017·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他认为孔子并非天生的圣人,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夫之 D.李贽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孔子并非天生的圣人”可知,这体现的是李贽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选D。
2.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这说明李贽(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D.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答案 C
解析 李贽大胆地向封建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正是由于他对正统思想的怀疑和挑战,才被称为“离经叛道”者,故选C。A、B叙述不符合史实;D说法错误。
3.(2017·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反映其政治主张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 C
解析 “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选C。
4.(2018·遂宁高二检测)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了起来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答案 B
解析 黄宗羲从明朝灭亡的教训出发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而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所以《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故B正确。
5.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开朴实学风先河”。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
6.下图是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的一位思想家的塑像,他背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彰显着他的思想火花烛照后世。此思想家应该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C
解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亡天下”思想的总结,故C为正确选项。
7.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思想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答案 D
解析 王夫之是著名的唯物思想家,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等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A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D项。
8.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
答案 C
解析 两者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具有继承关系。黄宗羲将孟子善待人民以维持长久统治的观点上升至君主应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理念,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9.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他评价的是(  )
A.老子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朱熹
答案 C
解析 解题时一要注意时间:“明清时期”;二要注意要素:“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观点”。符合这两点的只有王夫之。
10.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种族之奇耻”“兴亡之要因”“批评专制”,可知三位思想家都从明朝灭亡中反省君主专制,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选A。
[能力提升]
11.明清之际,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受到“经世致用”思潮的冲击。其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
B.先秦儒家实学传统的影响
C.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冲击
D.君主强化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强化君主专制理应强化程朱理学,而非让其遭受冲击,故D错误,符合题意。
12.李贽十分赞赏魏晋时期敢于“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和“不拘礼教”“不崇礼典”的阮籍。他的思想主张中与嵇康和阮籍的行为一致的是(  )
A.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
D.道学家“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非汤武而薄周孔”“不拘礼教”“不崇礼典”等。由此可知,嵇康和阮籍两人不完全信奉孔教,敢于质疑,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与题意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3.“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是指(  )
A.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主张
D.“发明本心”,心学的成熟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具有民主进步色彩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14.(2017·黄石高二检测)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这一主张(  )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答案 D
解析 王夫之强调“理”“欲”的一致性,明确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故选D。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说法错误,排除。
15.(2017·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测试)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答案 C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A项是近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传统价值导向不同,故C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
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二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一、二,探究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材料三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 (1)主要观点:抨击君主专制。职责: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一人可以治理。
(3)共同之处:抨击君主专制。评价: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