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材第17页活动
答案:从图2.3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由于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也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第20~21页活动
答案: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较差,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准备了物质条件。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遭破坏后,极易沙化。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给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牧,引起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放牧,出现荒漠化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图2.9中可以看出,农作侵入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
4.图2.10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度开垦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因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入更为严重的贫困饥荒。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溯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次生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 )
A.沙漠化 B.石漠化
C.盐渍化 D.三种类型都有
3. 下列属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次生盐渍化 D.石质荒漠化
解析:第1题,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在干旱、半干旱以及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都可能发生,气候异变等自然因素是其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第3题,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往往引起次生盐渍化问题。
答案:1.C 2.A 3. C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解析:第4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第5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答案:4.D 5.C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更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完成6~7题。
6.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A.防风固沙 B.吸烟除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7.造纸产业链条( )
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解析:第6题,沙柳具有耐旱、抗风沙的特点,种植沙柳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第7题,造纸产业链条的发展,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答案:6.A 7.D
8.读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图(图甲)和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图乙)。
甲
乙
(1)材料一中表现的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甲图中,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在五大方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在这五大方面中,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但是不同的地区产生问题的原因又有区域差异。第(2)题,根据经纬度及图例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甲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人口必定向有水源的地区迁移。第(3)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斑点状荒漠化圈的形成是草场超载造成的。
答案:(1)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2)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河流上游迁移。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3)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2016年10月3日早上9点20分,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遭遇了十天以来的第二场沙尘暴。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反映出( )
A.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B.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2.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小流域综合治理
C.设置沙障固沙 D.恢复植被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第2题,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所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植被。
答案:1.A 2.D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质疏松 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解析:第3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处:植被的破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第4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多与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聚集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答案:3.B 4.B
5.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被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解析: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荒漠,水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水分和植被条件相对较好的次生荒漠,治理难度小。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我国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的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变化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危害及其治理措施。从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图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尔沁草原荒漠化非常明显,结合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密度的变化图可以看出,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时可由草原退化的原因入手。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土地(草地)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教材第26页活动
本活动的内容虽分为三个小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思路: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沿海低地国家关心木材产量。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
2.联系框图如下:
―→―→―→―→―→
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毁坏后,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少。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教材第29~30页活动
1.至少15年。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烧毁开荒。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垦荒者只好弃耕土地,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脱不掉再次被焚烧的噩运。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的时间)。
2.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下的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通过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当休耕期小于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若休耕期大于15年,森林能够完全再生形成次级森林,但与原始森林有相当大的差异,要想使次级森林成为原始森林的状况,还需要80~100年的时间。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休耕期越来越短的现象,森林植被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热带雨林将走向毁灭。
教材第36页活动
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1)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它们发展的压力;(2)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它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3)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
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护。而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第1题中已有叙述。
3.设立国际基金,使亚马孙地区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不必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完全可行的。
综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全是由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在展开讨论时应从这个方面考虑。
据报道,在世界各国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免遭破坏的今天,一向被视为仍保留着原始森林风貌的巴西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正遭受着严重破坏。据此回答1~3题。
1.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其可以( )
A.防止臭氧层空洞 B.加剧全球变暖
C.减轻酸雨危害 D.影响大气的碳氧平衡
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3.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解析:第1题,由于雨林植被强大的生命活动,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稳定大气成分,维持碳氧平衡,因而被称为“地球之肺”。第2题,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生物繁多,受人类破坏少,保护时间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第3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中土壤一般较贫瘠。
答案:1.D 2.A 3.C
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最新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2000—2012年,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据此完成4~5题。
4.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第4题,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开发较晚。近几年由于人口的增加,农民烧荒种植面积加大,再加上种植园农业的发展,使得大面积的雨林被砍伐,导致热带雨林急剧减少。故选A。第5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故选C。
答案:4.A 5.C
西藏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西北角,介于城市和草地的过渡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具有显著生态效益。读拉鲁湿地景观图,完成6~7题。
6.拉鲁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其成因是( )
A.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大
B.纬度低,气温低
C.大气降水是主要来源
D.地势相对低洼,易积水
7.下列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可调节气候、防洪蓄洪 ②可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④不能降解污染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6题,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湿地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形成面积广大的城市湿地。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杂质和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故选D。第7题,湿地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可以调节气候、防洪蓄洪,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①②对;由于湿地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围湖造田会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发挥,③错;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④错;故选A。
答案:6.D 7.A
8.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某流域剖面示意图
图乙 该流域暴雨中的流量及含沙量变化
(1)根据下表左栏提供的素材,完成表格。
森林的功能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 000 kg CO2,放出703 kg O2
每年每公顷森林能滞留粉尘34 t
一片5万公顷的森林所涵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
夏天,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 t的水化为水汽
(2)图甲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应如何改正?
(3)用图乙解释森林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及其生态功效。若暴雨发生时,该河流域的森林早已砍伐,试在图中绘出可能出现的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
答案:(1)自上而下:净化空气 吸烟滞尘 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 (2)潜水位之上的地下径流箭头错误,改成向下的下渗箭头。 (3)①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森林贮水使雨季洪峰减小,旱季地下水补给增加,枯水期的水量增加;②森林延长水的下渗时间,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及对地表的冲刷,使河流的含沙量较低。如下图:
[能力提升]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完成1~2题。
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第1题,题中提到的①②③④都是森林的功能,但在不同的地区,森林功能表现不同。森林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城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本题涉及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为湿润地区,③④应该排除。再加上此处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降水较多,水土流失严重,故该处的森林主要功能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还可以净化地表径流。第2题,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地势较高,可以避免洪涝灾害,也可以观赏梯田美景,但这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气候湿热,山顶处海拔高,降水多,气候冷湿,均不适合人类居住;半山腰以上的森林对径流起到净化作用,村寨位于梯田上方,可以获得清洁水源,避免水被污染。故选C项。
答案:1.A 2.C
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3~4题。
3.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 B.密
C.中密 D.稀疏
4.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防护林对降低林区附近风速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小,所以从经济和生态方面考虑,宜采用中密的防护林(稀疏的防护林防风的范围较小)。第4题,工矿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防护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城市地区的防护林可以起到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的作用;黄土高原的防护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答案:3.C 4.A
5.下图为热带雨林地区迁移农业土壤肥力的变化过程,关于图中数字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原始森林覆盖下的土壤肥力状况
B.④表示原始森林焚烧后的土壤肥力状况
C.②表示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急剧下降至最低
D.③表示弃耕后土壤肥力缓慢提高
解析:迁移农业对雨林造成严重破坏,加速雨林的衰亡和土壤肥力的减退。图中数字的含义依次是:①表示原始森林覆盖下的土壤肥力状况,②表示原始森林焚烧后的土壤肥力状况,③表示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急剧下降至最低,④表示弃耕后土壤肥力缓慢提高。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历时34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 647万公顷,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薪炭林107万公顷,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突出的显著成就。
材料二 我国生态工程森林分布示意图。
(1)写出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C是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
(2)图中字母D表示的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试根据材料总结其作用。
(3)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分别有什么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第(2)题,“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创造经济效益等。第(3)题,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第(4)题,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可以使长江径流量趋向平缓,长江含沙量减少。
答案:(1)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横断山区
(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满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
(3)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对径流量的影响:使径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
对水质的影响: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入河泥沙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