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 从小学到中学,同学都接触过很多的老师,请说说你最尊敬的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他(她)的性格,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于他(她)的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藤野先生》,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写他自己的恩师的?藤野先生
鲁迅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的双线结构。
2、体会鲁迅语言的特色。
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 匿名( )???诘责(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2、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哪些段落?
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整体感知: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什么?“增加勇气”指什么?“正人君子”指什么?
5、“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6、结尾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本文写于作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今日的厦门大学写作背景3、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东京仙台北京相识相处离别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选 材: 课文除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文中写:(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2)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3)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4)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5)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课文结构欣赏:日本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品味语言 “头上盘着辫子……实在标致极了”怎么理解?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品味语言2.精读第5语段,思考: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怎么理解?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品味语言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 1、课文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合作探究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匿名信事件——
个人、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2)看电影事件——
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极大伤害 2、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合作探究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合作探究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合作探究“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合作探究4、精读第38段,思考1:“增加勇气”指“正人君子”指“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5、“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合作探究6、结尾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合作探究在东京所见所闻----憎恶至极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弃医从文----忧国忧民暗线 感情线索爱国小结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小结课文以与 为明线,以 为暗线,赞扬了 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恩师 之情,追述了自己 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 思想感情。作者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的思想变化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真挚怀念弃医从文爱国主义小结。五、当堂检测:
1、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3、练笔: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作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请你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几句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4、表达·交流:
上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你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