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8-18 19:5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1、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血浆之间的关系如何?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有何异同,及理化性质如何?
3、如何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温故而知新第一节要点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二、细胞外液成分比较
(1)组织液、淋巴的 和 与血浆相近
(2)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
的 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 ,pH为:
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
四、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
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通过 、 、 、 等系统的参与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是细胞与 进行 的媒介。
(内容及关系)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本节聚焦:

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问题探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左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 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思考以下问题:
1、不同时间段体温相同吗?什么时候最高?这说明了什么?
2、父亲与母亲的体温相比较一般谁高?这说明什么?自己与父亲的体温相比较一般谁高?这说明什么?
3、若在火热的夏天测同样这一家人的体温,这三人的体温又会如何?1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1.正常人的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女子高于男子。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酸过多:乳酸+ NaHCO3 碱过多:乳酸钠 + H2CO3(碳酸氢盐)肾脏排尿呼吸排出Na2CO3+ H2CO32NaHCO3肾脏排尿 Ph值的调节 缓冲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内环境的成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变化:温度:36.5℃~ 37.5℃
血浆的PH:7.35~7.45
渗透压:血浆37OC渗透压770kPa左右血糖正常水平:0.8-1.2g/L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注意:
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的定义: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A、B、C、D、E各代表什么?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2、对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 贝尔纳 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后来,美国生理学家 坎农 提出:内环境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之后,人们发现,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它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目前普遍观点: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思考与讨论提示  1.病人感觉头晕、厌食、恶心。正常体温是生化反应最适温度,高烧影响酶活性,导致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使机体功能异常。应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来退烧。  2. 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此时内环境的水较多地渗入细胞,造成肿胀,使细胞代谢紊乱。出现疲倦、不适、恶心、厌食、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 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使体内缺氧。说明外界环境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3.内环境的稳态也会出现失调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酸碱中毒等。小结P9与社会的联系:空调病  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
  主要原因:体表水分蒸发多,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以及内外温差大,致内分泌紊乱等。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特点
动态变化:内环境的 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问题探究 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证明血液中是否
存在葡萄糖? 要证明葡萄糖的存在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测,但是其现象是二者相遇后产生砖红色沉淀,和血液颜色比较接近,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检测。血液的红色是因为红细胞的存在,所以可以先把血液离心,红细胞等就会沉淀在下层,取上清液,再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鉴定。
实验材料: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清水、试管、离心机、三脚架、大烧杯、火柴、酒精灯、石棉网等
实验步骤和现象
步骤1:取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5mL,用离心器离心,获得上清液。
步骤2:取2mL上清液,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在沸水中加热
现象:是否有砖红色沉淀出现,如果有沉淀,证明血液中含有葡萄糖;如果没有沉淀,说明不含有葡萄糖课堂巩固1.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D2.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起主要作用的系统是( )
①神经 ②内分泌 ③循环 ④运动 ⑤消化 ⑥呼吸 ⑦泌尿 ⑧免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⑧ D.③⑤⑥
C3、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和吸入CO2和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课堂巩固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的速度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DC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 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 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 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 适当撤减衣被课堂巩固A6.某人患急性肠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 提供能量 B 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C 供给营养 D 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C1.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2.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3.(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