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藤野先生》
◇单元目标◇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教学策略◇
1.本单元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要引导学生梳理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仿照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在课文中加一些旁批。
3.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文,人文内涵深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5 藤野先生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他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全文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学习时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一明线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去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同时要学习作者用典型的事例、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多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明确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选取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学情分析◇
1.重点:(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2.难点:(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烂熳(màn) 绯红(fēi) 发髻(jì)
解剖(pōu) 瞥见(piē) 顿挫(cuò)
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畸形(jī) 油光可鉴(jiàn) 杳无消息(yǎ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瞥见:一眼看见。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2.背景链接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纪念。
三、了解文体知识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3.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分析结构,理清明线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主要回顾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回顾了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变换了三个地点:东京——仙台——离开仙台。语句: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③“我离开仙台之后”。
3.请就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段):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36~38段):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4.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步骤二:感知人物,学习写法
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藤野先生最初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的?作者以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抓住了他的哪些特征来写?
明确:正直、博学、简朴、严谨治学,又不修边幅的形象。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写出其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胡等外貌特点,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表现其博学,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写出其上课的生动有趣。
2.文中着重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事例
思想品质
①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②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③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④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3.读了这一部分后,你对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样的收获?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事件之间要有过渡;④叙事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4.这节课我们着重阅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位老师,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以笔做刀枪,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五、课堂小结
从全文可知,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事件组织材料的。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条线索是一条明线,同时这篇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这条暗线是什么呢?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分析内容,理清暗线
1.文章除了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还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事件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失望厌恶;②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勾起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敬仰;③在仙台受到优待;④“匿名信”事件,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⑤看电影事件,痛心于国民的麻木不仁;⑥告别先生,弃医从文,另寻救国之路;⑦保留讲义和相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战斗。这些事情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动静前往仙台的缘由,由此得以与藤野先生结识。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联系。
3.思考:本文的暗线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步骤二:评析语言,体会感情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彩的语言。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明确: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段,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明确:“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段,探究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明确: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做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的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明确:“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朗读课文第36~3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积累拓展比较修改稿与原文的区别,体会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指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而且增加了勇气”写出了鲁迅深受藤野先生的鼓舞,“点上一枝烟”表明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的影响下废寝忘食的工作。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步骤三:合作研讨,体悟深思
1.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
明确: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2.学了课文,你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①个人的命运往往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②国民的不觉醒是一个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醒,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三、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
四、布置作业
1.在学习、生活中,在和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老师,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忘,请选择一件叙述。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堂容量较大,知识点的落实较好。但教学设计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太少。所以在课堂上变成教师引领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