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二章
◇单元目标◇
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策略◇
1.要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部编本教材的教读课文都设置了具体的预习任务,是希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抓手,明确“预习时应该做什么”,也方便教师检查落实情况。
2.要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要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尽量不要直接、大量地“干讲”词汇语法知识。诵读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
3.要重视古今的沟通。语言学习上,要讲好古今异义;文化传承上,要继承优秀文化精神,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等。
4.鼓励、倡导课外阅读。有四部“浅易文言文”的代表作,可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1 《孟子》二章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中的《富贵不能淫》以驳论的方式抽丝剥茧般地指出对方的错误,提出儒家的大丈夫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人至国,有归纳,有类比,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两篇都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说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
1.重点:(1)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积累名句和文言词汇。
2.难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你认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呢?今天,我们从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对话中,看看他们对“大丈夫”的理解。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公孙衍(yǎn) 贫贱(jiàn) 丈夫之冠(guàn)
不能淫(yín) 往之女家(rǔ) 妾妇之道(qiè)
3.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步骤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点拨: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明确: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步骤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等;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等;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等。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
大丈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
2.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②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步骤二: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步骤三:研读课文,了解思路
点拨: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步骤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其中“天将降大任”一段,对后世的有志之士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文章的论述,阐明了人必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困难的处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炼,使身心更为坚强,能力有所提高,才有可能在机遇到来时,接受“大任”,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样的道理,国家也要经受内忧外患的考验,只有居安思危,时时保持警醒,警钟长鸣,不贪图享乐安逸,自强不息,才能强盛起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
出身低微→磨炼成才(六人) 归纳论证
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先从字音词义等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等,最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体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由于时间问题,只是匆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