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0 17: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愚公移山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不经意中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本篇尤善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且人物的描写较为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探究质疑。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学情分析◇
1.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文言语感。(2)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了解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疏通文义,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3.教师点拨,解答疑难。
(1)一词多义

(2)特殊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步骤二: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思路
1.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段;或者根据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段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朗读相关片段)
第二幅:举家献策图 (拟写画面标题)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朗读相关片段)
第四幅:公叟辩难图 (拟写画面标题)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朗读相关片段)
2.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在课本上圈点勾画,然后举手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
明确:①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劳力弱:“年且九十”“荷担者三夫”。③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
步骤三:复述故事,概括内容
1.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2.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做准备。
3.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夸娥氏的移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夸娥氏的移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步骤二: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明确:①对比: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②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步骤三:辨析寓言,明确主旨
点拨: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步骤四:辨析讨论,文本升华
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明确: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遗男是“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明确: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则是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3.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明确: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三、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认识自然 克服困难 征服自然
◇课后反思◇
可取之处:将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中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则放在对比、烘托手法的分析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上,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对有的知识点讲解比较浅,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不是很透彻,以后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