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1 17: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
1、掌握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
2、熟读文本,小组互助学习,能够准确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思想,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本课所选的《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背景资料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一般有三个阶段:①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②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③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知识链接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公孙衍( ) 天下熄( )

焉( ) 丈夫之冠( )
往之女家( ) 淫( )
检查预习 yǎn xī yān ɡuàn r? yín 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之处。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言文断句方法:
①掌握大意,语感审读。
②抓住标志,巧段句读。
③读后检查,通顺合理。朗读指导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整体感知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内容探究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品味赏析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臣服于君权,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探究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这篇短文语言幽默含蓄,讽刺深刻尖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由此来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臣服于君权,是在行“妾妇之道”。文中还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如文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句子读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后者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鉴赏评价 《 孟子·尽心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文中的那句话意思相近?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与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意思相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这样。”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后半句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和出世境界。拓展延伸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 结 公孙衍 合纵
树靶子
张仪 连横
批驳 以顺为正 妾妇之道
富贵不能淫 行天下之道 远大志向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树标准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结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