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记承天诗夜游苏 轼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受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诗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写于
词人贬官黄州期间。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
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
讪谤,将其关入大牢。后获赦出狱写下此篇短文。借着对
美好月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难觅的无限感慨。
背景资料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
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
以幽默的方式、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
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
人深思。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
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
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因内容不
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闲适小品、历史小品和
科学小品之分。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记、随笔、杂
感(或称杂文)、语言、序、尺牍等。
知识链接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遂( ) 寝( )
藻( ) 荇( )
检查预习suì qǐn zǎo xìnɡ 古今异义。
户 古义:门。例:月色入户。
今义:指人家。
但 古义:只是。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 古义:清闲的人。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寻 寻张怀民( )
未果,寻病终( )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
和,连词一起,副词寻找,动词随即,不久,副词名词作动词,散步重点虚词。
者 念无与为乐者( )
逝者如斯夫( )
遂 遂至承天寺( )
遂迷,不复得路( )
代词,……的人代词,……的事物副词,于是,就副词,终于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
②省略句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
“……也”表判断省略主语和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应该为“<吾>念无与<吾>为乐者”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重点词语解释。
念:
相与:
中庭:
空明:
盖:
但:
考虑,想到。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只是。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
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朗读指导 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短文分为几个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
感触。
如何理解“月色入户”?内容探究 “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
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作者在描绘月色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
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词人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
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品味赏析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1.叙事简洁,写景独具匠心。
文章虽然简短,但从交代时间,到记叙作者的 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无 一字写月,却又字字写月。作者紧扣“月”字,从竹 柏之影入手,可谓独具匠心。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 入户”,则“欣然起行”,流露出欢欣之情。“念无与 为乐者”“遂”“寻”等显露出作者微妙变化的思想 感情。结尾更是用了点睛之笔,以“闲人”二字表 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之情。
写法探究 学完该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美”,试着写一写
你对这种“美”的理解。鉴赏评价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于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里的“美”还来自于语言的“纯”。字里行间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却也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古代官吏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承
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
笔调清新淡雅,景象明净澄
澈,行文波澜起伏,极具诗
情画意。?总 结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 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结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