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课件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1 20:5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8张PPT。 12 唐诗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
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
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
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
的古风、新乐府。
知识链接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
律诗通常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绝
句为四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
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
甫、李商隐、陆游等。
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
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八句
共五十六字。
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
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野 望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
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
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
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 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
东皋( ) 徙倚( )
落晖( ) 驱犊( ) 带禽归( )
检查预习 gāo xǐ yǐ huī dú qín2.词语释义
薄暮:
徙倚:
落晖:
犊:
采薇:傍晚。徘徊。落日。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小牛,诗中指牛群。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朗读指导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内容探究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眼前之景的?
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品味赏析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
薇而食”的生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徨。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
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
人交朋友了。

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静
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
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
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
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
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
绝妙的艺术画卷。写法探究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
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
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总 结
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野 望 颔联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合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合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结构图示黄鹤楼 崔颢(704—751),汴州(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作者介绍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它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登楼游赏,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1985 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再次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振奋。知识链接1.订正字音
崔颢( ) 昔人( ) 千载( )
萋萋( ) 鹦鹉( )
检查预习 hào xī zǎi qī yīng wǔ2.词语释义
昔人:
去:
空:
悠悠:
晴川:
历历:
萋萋:
乡关:
烟波:离开。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飘飘荡荡的样子。徒然,白白的。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烟霭笼罩江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朗读指导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
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
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
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
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整体感知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那一句?引用神话传说
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
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
了神秘的色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
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
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
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为
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内容探究 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
向应该是“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
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吁
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了空间的广袤,
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
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
愁。 3.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
句的理解。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
转而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
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
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空明、
悠远的画面,进一步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好铺垫。 4.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他又在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
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
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
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
“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
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
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
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品味赏析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对全诗整体
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
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
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
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
之情。 3.颈联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
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意境开阔,情味悠长。
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意贯古今,虚实相映,
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
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写法探究 1.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
显得重复啰嗦?试分析。
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思,是一种彻底的寂寞 ;下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地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虽不合格律,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人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亦无“拗律”之感。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鉴赏评价 2.李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后曾说:“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
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
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
即从黄鹤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
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
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
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
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
感情真挚。
二、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
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的形势。颔联在感
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
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
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
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面朦胧的晚景。
在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
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
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
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
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自然美。
全诗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
碍。诗中还多次运用了双声、叠韵、叠音词,如“黄
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
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
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黄鹤楼》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
念家乡的愁情。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
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潜曾评价
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总 结
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兴之所至,欲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只在崔诗下面题了一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李白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他在金陵游览凤凰台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登金凤凰台》。
拓展延伸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神秘传说——叙事
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凭吊古迹
黄鹤楼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思念家乡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结构图示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气象壮阔,富于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歌多反映诗人的隐逸生活,其间富有山水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王维信奉佛教,人称“诗佛”,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擅长绘画艺术,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作者介绍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
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
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
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
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
征蓬( ) 属国( ) 汉塞( )
萧关( ) 逢候骑( ) 燕然( )检查预习 pénɡ shǔ sài xiāojìyān2.词语释义
单车:
问边:
属国:

征蓬:
逢:
候骑:
都护: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慰问戍边的将士。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
官员为典属国。诗人用来指自己出使边塞的
使者身份。一辆车,表明这次出使随从不多。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诗中指前线统帅。3.词类活用
征蓬出汉塞( )
4.一词多义
单车欲问边( )
问今是何世( )名词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慰问,动词打听,动词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朗读指导 1.通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
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般随风万里飘出汉家
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
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
大而浑圆。我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
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奋勇作战。整体感知 2.《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
联的内容吗?
首联叙事,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写景,蕴含了郁愤之情。
颈联写景,描绘出沙漠中的典型景象。
尾联叙事,写到达边塞后的所见所闻。 3.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
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愁绪。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代了出使目的和经过的地方。“单车”写其轻车简
从。“欲问边”,意谓要到边疆去察看情况、慰问将士,
这是出使的目的。首联既是交代出使经过,又为后文具体
写景做了铺垫。内容探究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两句的含义。
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觉得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
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北方的天空。这两
句既写边塞景色,又交代了出使季节。蕴含了诗人被排挤
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尾联写到达边塞后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
感情?
尾联两句借侦察骑兵之口,点明了边塞将士紧张的
战斗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叹。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两句。
“征蓬”“归雁”的比喻十分恰切。诗人以“蓬”“雁”
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
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一“征”一“归”,一
“出”一“入”,对比强烈,既表现了行程的艰苦遥远,又
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
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品味赏析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什么景象?具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
后所看到的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画面
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
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形象地描写出大
漠中奇异风光并寓悲凉孤寂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也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肩负朝廷使命
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抑郁和激
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
等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写法探究 苏轼曾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结合苏轼的观点,赏析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鉴赏评价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再次,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袤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时分,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天。一幕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
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
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作品把有关国家、社会
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拓展延伸 《使至塞上》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
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
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
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自然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被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
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不畏
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
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
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象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
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总 结
首联:出使经过
使至塞上 颔联:边塞情势 奇特壮丽的风光
颈联:大漠风光 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
结构图示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韵律和谐多变。其诗歌在中
国文学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
伟大意义,给后代诗人以强
烈的鼓舞和启迪。代表作有
《将进酒》《蜀道难》《月
下独酌》等。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所作。
李白此行,乘船由水路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
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时候的
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
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
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
荆门( ) 楚国( )
2.词语释义
从:
平野:
大荒:
结:
海楼:

怜:检查预习 jīnɡ chǔ 往。 大平原。 广阔无际的原野。凝聚。海市蜃楼,诗中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喜爱。
3.词类活用
(1)山随平野尽( )
(2)江入大荒流( )
4.一词多义
仍怜故乡水( )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形容词作动词,隐去形容词作名词,原野爱,动词同情,动词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朗读指导 1.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
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
变幻无穷,凝聚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流
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整体感知 2.试从全诗结构的角度,说说你对题目“渡荆门送别”
的理解。
“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
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3.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出诗人的欣喜、
激动之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简析本诗各联的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说说其
具备怎样的表达效果。
首联:陈述诗人离开家乡,乘船过荆门要去楚地漫游。紧扣题目,交代出游目的地。
颔联: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地写出了整个行程中的景物变化。
颈联:写坐在船上,低头看水中明月,犹如飞下的天镜,抬头看飘荡在碧空的朵朵云霞,由于光的折射,形成了非常壮观的美景,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尾联:采用拟人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前来送别,实则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之情。内容探究 1.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
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
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
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
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品味赏析 2.本诗中间四句对仗工整,既绘山势、流水、原野,
又绘月霞辉映图景,堪称绝妙,请作简要赏析。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3.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内心深沉的思乡情感的?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
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
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
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
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
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4.你能说出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吗?
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
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
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
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江水以无限情意。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海楼”,这几句描写所见之景,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
象瑰丽,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
成的奇伟壮阔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首五律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其间包含着长江中游的万里山势和磅礴水景,极具高度集
中的艺术概括力。写法探究 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
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本诗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
却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
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
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
乡之情显得更加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
“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因为诗中并无
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
是没有道理的。鉴赏评价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潮澎湃,壮丽的山河因此而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字里行间种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总 结 唐代送别诗中的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拓展延伸

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 颔联:山尽、江流——写远景
颈联:飞天镜、结海楼——写近景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发思乡之情结构图示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
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
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
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
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作者介绍 长庆三年(823)春,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到西湖
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望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
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
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抒发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
贾亭( ) 早莺( )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检查预习 jiǎ yīnɡ zhuó mò tí dī2.词语释义
水面初平:

早莺:
暖树:
新燕:
乱花:
迷人眼:
没:
行不足: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初春时早早飞来的黄莺。向阳的树。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各种颜色的花。使人眼花缭乱。掩没,盖住。游赏不够,意思是反复游赏。不足,不满足。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朗读指导 1.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
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
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
着春泥在筑巢。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
出的矮矮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欢漫步在西湖
东边欣赏美景,觉得游赏不够,就再去看看那绿色杨柳下
迷人的白沙堤。
整体感知 2.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
里看出来的?
早春。
①“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②“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
莺在争抢向阳的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③“乱花”“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
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④“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
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
才看得出来。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
白堤。
1.哪句诗说明诗人已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
色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内容探究 2.读颔联,诗人为什么不用“处处”而用“几处”,
不说“家家”而说“谁家”?
“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不符合初春时节的自
热景象。“几处”“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
复苏伊始,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出来活动的景象。
同时,“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
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
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3.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的?通过哪句诗可以
看出来?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
才能没马蹄”可以看出来。
4.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
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展现了恬淡、闲适心境。 1.《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是景物是什么呢?
品读末尾两句可知,诗人最爱湖东的白沙堤,因为
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沙堤的景色更
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
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其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品味赏析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角度描写了季
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①“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
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气。
②“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准确地写
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③“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
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美景。 移步换景。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从孤
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白沙堤,足迹遍及大半个西
湖,中间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诗人就像一位高超的
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拍下
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探究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
让人迷恋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
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出春色喜人、
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
自得其乐的感情。总 结描写西湖美景的宋诗名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拓展延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孤山寺——水涨云舒
钱塘湖春行 贾公亭——莺歌燕舞 热爱西湖
西湖边——花开草长 赞美春光
白沙堤——绿柳成荫


结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