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22 10:3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12 唐诗五首1.字音字形ɡāo zǎi xǐ yān 薇 暮 2.名句默写
(1)树树皆秋色, 。
(2) ,白云千载空悠悠。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4) ,长河落日圆。
(5)山随平野尽, 。
(6) ,浅草才能没马蹄。山山唯落晖黄鹤一去不复返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江入大荒流乱花渐欲迷人眼3.常识概要
(1)《野望》的作者是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萧瑟恬静的山野秋景,抒发了 。王绩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2)《黄鹤楼》的作者是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 。
(3)《使至塞上》作者是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

(4)《渡荆门送别》作者是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 之情。
(5)《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 、早莺、 、乱花、 等景物,展现了一幅 的早春图画,抒发了 之情。崔颢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王维塞外壮阔绮丽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故乡的热恋白居易云脚新燕浅草景色明媚、春意盎然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 B.月下/飞天/镜
C.仍怜/故乡水 D.万里/送行舟
3.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BA4.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王维——唐代
B.《黄鹤楼》——崔颢——唐代
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5.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AB6.默写。
(1)《野望》一诗中能够表现出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 。
(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展现了山水的壮阔之美。
(5)守住心中风景,尽享世间美好。王维守住那份超然,享受“ ,
”的壮美。(用《使至塞上》中的句子回答)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景象的诗句是: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二、课内阅读(一)阅读王绩的《野望》,回答问题。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7.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此联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答案: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居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二)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问题。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0.想象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1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B(三)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回答问题。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2.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诗人(自己)1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答案:(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
“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缕如柱的烽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四)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4.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1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16.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答案:①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②赏析: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青春的活力与生机。三、课外迁移(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17.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答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18.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9.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 、 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2分)
20.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 分)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历史兴亡(人文遗迹) 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自然风光(山水奇丽)2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概括其特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答案:(示例)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阔远,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多姿,和煦的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特点1分,描绘1分)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分析1分,思想感情1分)诗歌中炼字的表达效果
考查形式: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特征,表达作者情感。
常见题型:1.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何作用?
思路点拨:回答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这些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分析时,注意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具体分析。
答案模式: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