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课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XXX,来XXX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内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编排意图.地位.特点和作用: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节内容。它属于“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从宏观角度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对高中生物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另一个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前者用彩色综合图片分析,后者通过三篇资料进行分析,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 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应用能力。
注意:前两个目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2)通过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和物质运动的观点。
(3)确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注意:此目标的确立,更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
(三)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立:???????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和碳循环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另外,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应用及关系又是关键。
二、教法分析
1、教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思考,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步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2、教的手段及其依据:
本节内容主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学法分析???????主要采用洋思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去概括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做相关预习.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3分钟)
设计思路:播放生态系统的录像前提出问题(写出一条食物链),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教师解释食物链的含义,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观看多媒体演示,可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知学习:
过渡:
提出问题: “市场上的肉为什么一般比粮食贵? 一山不容二虎有没有科学道理?”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重点又是难点。(15分钟)
思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作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总源头和能量流动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导入问题的答案。
步骤:
第一步: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依据: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可探索的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什么? (2)每个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3)能量能否逆向流动或循环流动?
(4)随营养级升高,生物数量如何变化?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展开讨论,解答以上问题。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教师出示问题“你还学了哪些知识,提出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学生在发言中逐渐建立起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我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学习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通过形象、直观的彩图使学生获得观察的经验,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促使学生形成知识。但这还不够,教师又出示“你还学了哪些知识?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外部环境(其他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互动,这样形成的知识更加完善、准确。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15分钟)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能量流动,能量是贮存在物质中的,那么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引起学生
求知的愿望。
思路:
通过问题,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教材上的3篇资料入手,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了解碳循环的过程。最后设置质疑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自主发现物质循环的特点并比较两者区别。
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解读物质循环的概念。
(1)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明确物质循环的范围;
(2)这里所说的物质主要指什么?(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明确不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物质。
(3) 这里所说的循环指什么?(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第二步:教师出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资料,并提出问题: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以什么形式存在?主要以什么形式循环? (结合化学上学过的知识)
(2)用流程图的形式绘出其主要的循环过程?
第三步:学生讨论交流,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第四步:归纳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总结(3分钟)
依据:学生能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做,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总结,根据学生总结情况,教师再补充。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及关系综合在一起。
六、课堂检测与反馈:(9分钟)
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难易搭配,重点考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同时,温故知新,并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 选择题:(掌握基础知识点)
1. 一条食物链中,兔子不吃狼,但狼吃兔子,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 )
A 氧循环是单向的 B 水循环是单向的
C 碳循环是单向的 D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
2. 当一只狼吃掉了一只兔时,它获得了这只兔的( )
A.仅是少部分的物质和能量 B.仅是大部分的物质和能量
C.全部的物质和能量 D.无法确定
3. 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设法是能量更多的流向( )
A 保留在生产者体内 B 流向消费者 C 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 经分解者释放
4. 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该采取哪一种食物结构( )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能把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计环境中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A.B.C都是
(二) 综合与创新:(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在市场上,肉的价格高于粮食.蔬菜等的价格,请你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解释其中的道理.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七、板书设计:
依据:采用表格式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点。力争做到突出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线索。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
生态系统中,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经生物又回到无机环境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周而复始.循环的
联系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