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
C.区间界线明确 D.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4.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上流失而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5.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6~7题。
6.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7.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
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9.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与种植农作物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
C.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D.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1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如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4.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 )
A.家家打稻趁霜晴 B.新雨山头荔枝熟
C.小麦登场雨熟梅 D.梨花淡白柳深青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等。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6~17题。
16.判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土壤水增多 b.库区蒸发量增大
c.蒸腾加强 d.植被覆盖率增大
A.acbd B.bdac C.adbc D.adcb
1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据此回答18~20题。
18.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19.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 B.卫星系统
C.地面装置 D.信号发射装置
20.在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GIS ②GPS ③RS ④GPRS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新型电动植保无人机可实现自动飞控,进行厘米级喷洒作业,避免重喷、漏喷的现象,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以上。最高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回答21~22题。
21.电动植保无人机能实现精准喷洒、自动控制,其主要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2.以下对于植保无人机的优势说法正确是( )
A.载药量小,利于调整更换
B.导致农药等大量滞留,难以带动产业发展
C.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D.抗风性能强,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下图为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我国东部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回答23~24题。
23.关于该图制作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技术获取交通事故信息,确定监测点分布
B.地理信息系统査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C.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事故的监测与灾害的评估
24.根据图中交通网络的分布,可以推断该地区( )
A.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南面
B.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C.甲地是城市中央商务区所在地
D.乙地适宜建设重化工业区
25.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数字地球”就是把部分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B.“数字地球”就是地理信息技术
C.“数字地球”就是用数字化手段处理一切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能源生产量、消费量占全国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能源生产量比重最小的是 部地区,该地区能源资源储量及开发远景十分可观,其生产量小的原因是: 。
(2)就能源消费来看,比重最大的是 部地区,原因是 。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能源供应紧缺的对策。
27.图甲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图乙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比较这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试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比较甲、乙两地自然环境的相似性。
①地理位置: 。
②地形类型: 。
③气候特征: 。
(2)比较甲、乙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
(3)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试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发展钢铁工业的相似条件。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了地球圈层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计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的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29.2018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多次暴雨洪涝的袭击,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根据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说明图中甲所代表的内容。(4分)
(2)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过程中的优势分别是什么?两者结合在应对洪涝灾害中的作用如何?(8分)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一)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ACDBC 6-10 DADBC 11-15 DBDBA
16-20 DBCAD 21-25 BCBBD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
【答案】(1)西 开发能源所需的资金、技术等缺乏,交通不便
(2)东 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对能源需求量大
(3)
27.
【答案】(1)①部位于中纬度地带,都临近海洋,都位于本国的东北部
②都以平原、山地为主
③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较强(或冬夏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2)
(3)铁、煤资源丰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28.
【答案】(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农作物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2)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29.
【答案】(1)洪水灾害数据库。
(2)遥感技术在灾害前与灾情发生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方面有优势,而地理信息系统借助于其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在灾害分析方面有优势。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在洪涝灾害来临前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洪抗灾活动;在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对灾情实况进行监测,指导抗洪排涝活动;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对灾害损失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工作。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
C.区间界线明确 D.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第1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选A正确。第2题,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选C正确。
【答案】1.A 2.C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4.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上流失而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5.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解析】第3题,东经120°,北纬40°大概就是我们的祖国首都的位置,东经105°大概穿过东川地区,①是西北黄土高原西延,②是黄土高原,③是华北平原,④是祖国西南,⑤是南方,⑥是东南沿海地区。梯田层层稻花香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草原茫茫牧牛羊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翠竹青青有人家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山歌阵阵采茶忙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第4题,据上题判断,①区温带落叶阔叶林破坏严重;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⑥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③区土壤盐渍化普遍。第5题,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②区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⑥区河流汛期长,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答案】3.D 4.B 5.C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6~7题。
6.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7.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
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
【解析】第6题,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区别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第7题,分析两地的农业发展,可知两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答案】6.D 7.A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9.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古村寨位于谷地地形中,结合指向标,谷地呈南北走向,没有明显的迎风坡差异,东西两侧山坡的热量、光照、降水差异小,不是影响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B、C错。吊脚楼依谷地山坡建设,坡度陡,建设难度大,数量少,密度小。坡度小,易建设,数量多,密度大。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第9题,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①对。依山而建,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潮且通风透气,不是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B对,A、C、D错。
【答案】8.D 9.B
10.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与种植农作物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
C.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D.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解析】第10题,春小麦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故A错误;甜菜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故B错误。橡胶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故D错误。
【答案】10.C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1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解析】第11题,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第12题,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答案】11.D 12.B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如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4.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 )
A.家家打稻趁霜晴 B.新雨山头荔枝熟
C.小麦登场雨熟梅 D.梨花淡白柳深青
【解析】第13题,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导致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地形,故选D。第14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故选B。第15题,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稻,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A对。荔枝为热带水果,B错。C项为小麦将熟的时候梅雨也开始了,中秋节时节梅雨季节已过,且梅雨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错。梨树为我国暖温带树种,在该地不宜种植,D错。故选A。
【答案】13.D 14.B 15.A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等。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6~17题。
16.判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土壤水增多 b.库区蒸发量增大
c.蒸腾加强 d.植被覆盖率增大
A.acbd B.bdac C.adbc D.adcb
1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解析】第16题,水库的修建会产生“库区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增多”两个结果;同时 “水库周围降水增多”是“库区蒸发量增大”和植物的“蒸腾加强”的结果。故Ⅰ为a土壤水增多,Ⅱ为d植被覆盖率增大,Ⅲ为b库区蒸发量增大,Ⅳ为c蒸腾加强,选C。第17题,根据图示,土壤湿度增大,可使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导致空气湿度增大,①为“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蒸腾作用加强,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导致降水增加,③为“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②为“气温变幅减小”。选B。
【答案】16.D 17.B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据此回答18~20题。
18.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19.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 B.卫星系统
C.地面装置 D.信号发射装置
20.在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GIS ②GPS ③RS ④GPRS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第18题,人们利用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地震灾区的影像信息,迅速掌握建筑破坏情况,C正确。第19题,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A正确。第20题,在震区开展营救行动过程中,获取灾区受灾信息用的是遥感RS技术;制定营救路线等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受灾者位置信息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D正确。
【答案】18.C 19.A 20.D
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新型电动植保无人机可实现自动飞控,进行厘米级喷洒作业,避免重喷、漏喷的现象,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以上。最高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回答21~22题。
21.电动植保无人机能实现精准喷洒、自动控制,其主要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2.以下对于植保无人机的优势说法正确是( )
A.载药量小,利于调整更换
B.导致农药等大量滞留,难以带动产业发展
C.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D.抗风性能强,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解析】第21题,电动植保无人机能实现精准喷洒、自动控制,需要精确定位,其主要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B对。RS、GIS、数字地球没有定位功能,A、C、D错。第22题,植保无人机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以上,最高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优势是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C对。载药量小,不是优势,A错。农药等大量滞留,与植保无人机无关,B错。抗风性能差,喷洒农药受自然环境影响大,D错。
【答案】21.B 22.C
下图为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我国东部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回答23~24题。
23.关于该图制作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技术获取交通事故信息,确定监测点分布
B.地理信息系统査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C.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事故的监测与灾害的评估
24.根据图中交通网络的分布,可以推断该地区( )
A.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南面
B.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C.甲地是城市中央商务区所在地
D.乙地适宜建设重化工业区
【解析】第23题,事故的统计、储存,及事故发生时,确定最近的警力(车),选择最优的路径到达出事地点等工作只有地理信息系统来完成,GPS获取交通事故信息,确定监测点分布,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但不能预测交通流量;数字地球技术不能实现事故的监测与灾害的评估,选B。第24题,甲地是交通事故最多地区,但不能推断出该地是城市中央商务区所在地区,东部道路稠密,可推断东部人流、物流繁忙,因而商业网点多,选B。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东面;乙地位于市区,不宜建设重化工业区。
【答案】23.B 24.B
25.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数字地球”就是把部分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B.“数字地球”就是地理信息技术
C.“数字地球”就是用数字化手段处理一切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解析】考查“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答案】25.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能源生产量、消费量占全国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能源生产量比重最小的是 部地区,该地区能源资源储量及开发远景十分可观,其生产量小的原因是: 。
(2)就能源消费来看,比重最大的是 部地区,原因是 。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能源供应紧缺的对策。
【答案】(1)西 开发能源所需的资金、技术等缺乏,交通不便
(2)东 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对能源需求量大
(3)
27.图甲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图乙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比较这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试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比较甲、乙两地自然环境的相似性。
①地理位置: 。
②地形类型: 。
③气候特征: 。
(2)比较甲、乙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
(3)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试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发展钢铁工业的相似条件。
【答案】(1)①部位于中纬度地带,都临近海洋,都位于本国的东北部
②都以平原、山地为主
③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较强(或冬夏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2)
(3)铁、煤资源丰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了地球圈层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计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的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解析】主要考查对3S技术学习、理解的能力。第(1)题需要认真对试题提供的材料加以理解和消化,就能正确回答。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气候变化、旱涝、农作物长势、农业污染状况等进行调查,以制定相应的措施。第(2)题可以发散思维,把平时学习的地理知识正确地迁移到目前的试题中,如需要全球范围内进行监测和预报的项目,天气、地形、矿产、生态等。
【答案】(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农作物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2)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29.2018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多次暴雨洪涝的袭击,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根据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说明图中甲所代表的内容。(4分)
(2)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过程中的优势分别是什么?两者结合在应对洪涝灾害中的作用如何?(8分)
【答案】(1)洪水灾害数据库。
(2)遥感技术在灾害前与灾情发生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方面有优势,而地理信息系统借助于其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在灾害分析方面有优势。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在洪涝灾害来临前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洪抗灾活动;在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对灾情实况进行监测,指导抗洪排涝活动;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对灾害损失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