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得到了遏制
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2.荒漠化的实质是( )
A.林地退化 B.草地退化 C.耕地退化 D.土地退化
2014年6月初至7月下旬,在国家林业局治沙办的统一安排下,规划院会同西北院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指导组,对全国11个荒漠化和沙化重点监测省区进行了技术指导工作。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 )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 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5.下列人为因素中,对沙漠化形成作用不大的是( )
A.过度樵采 B.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C.水资源利用不当 D.围海造田
6.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日数、干旱的天气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7.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荒漠化土地所占面积较大。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
读2005-2015年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省份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完成8~9题。
8.甘肃省荒漠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冻融作用 D.冰川作用
9.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变化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B.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环境
C.营造防护林,合理载畜 D.全球变暖,区域降水增加
下图为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造成非洲荒漠化日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砍伐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区域生存所需要的能够提供资源并吸纳废弃物的地域空间。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可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下表是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农牧交错区(41.5°N~43°N,114.5°E~117°E)生态足迹统计(表中单位ghm2为全球公顷,即各类土地转换后可比的单位)。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区域农业生产( )
A.消费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
B.生产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
C.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
D.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高于草地
13.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水源短缺
14.该区域今后的功能定位应以( )
A.生态保护为主 B.畜牧业为主
C.混合农业为主 D.种植业为主
15.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危害是(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 B.地下石油资源锐减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D.地质构造发生变化
16.西北地区民谣“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所描述的生产方式可能会导致( )
A.土地生产力下降 B.洪涝灾害频发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伏旱天气增多
17.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我国西北地区防治该生态环境问题,适宜的措施是( )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如“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等。据此回答18~19题。
18.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 C.吸烟滞尘 D.防风固沙
19.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20~21题。
20.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 ②是人类适宜居住的地方 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 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下图示意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情况,据此完成22~23题。
22.图示时段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基数大 B.国家政策支持
C.对外交通便利 D.工业基础雄厚
23.朗多尼亚地区雨林被毁的前提(根本)原因是( )
A.为获取粮食而过度发展迁移农业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为提供就业机会而进行的采矿
D.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24.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在十几年前,草原的覆盖率为5%,草场土质为粘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里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头以上。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拥入内蒙古草原搂取发菜(谐音发财)赚钱,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正以每年1000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沙漠地区。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 。
(2)农耕区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 ,形成的原因是 。
(3)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了“ ”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是 。
(4)解决该地区农牧民能源短缺的途径有哪些?
27.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聚落、矿产资源和山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图中聚落分布的特点,并说明该区域沙漠广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说出塔里木盆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3)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塔里木盆地中城市经济的发展,简述促进这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4)塔里木盆地南缘甲区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方,说出易造成该区域众多人员伤亡的一种自然灾害的名称并分析该灾害发生的原因。
28.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巴西的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
(2)巴西的亚马孙流域为什么能保存下来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3)当前造成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由于巴西政府盲目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筑公路,过度采伐木材,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面积剧减。
材料二 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图。
(1)甲图中D处的植被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乙图为“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空气的上升与下降,A处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
(3)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后降到地面,降到地面的水量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则另外50%的降水量来自_________。
(4)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少了约20%,简述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5)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为什么?
(6)从开发、保护等角度,谈谈你对雨林前景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
地 理(一)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BDACD 6-10 DDBCB 11-15 CCBAC
16-20 ADDCD 21-25 CBBBD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
【答案】(1)过度放牧 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
(2)次生盐渍化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的气候条件
(3)三北 防风固沙
(4)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推广省柴灶。
27.
【答案】(1)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自然原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湿润水汽难以深入。
(2)问题:土地荒漠化。成因: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态脆弱;滥垦、滥伐,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3)加强对矿业城市的政策支持,减轻矿业城市的负担;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的附加值;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部资金、人才;重视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等。
(4)名称:地震。原因: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或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绿洲地带人口密度较大。
28.
【答案】(1)北部为繁茂的热带雨林,开发历史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
(2)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均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生活在其中的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3)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增多。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建城镇;开辟大型农牧场。
29.
【答案】(1)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2)赤道低气压带
(3)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
(4)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植被蒸腾到空中的水汽减少,致使降水量减少。
(5)森林被砍伐,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6)看法一:保护 理由: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能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看法二:开发 理由: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地方财政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看法三:保护性开发 理由:在保护雨林的前提下开发,即可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得到了遏制
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解析】第1题,荒漠化是指一切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但其他地区也有分布,我国的荒漠化还在不断扩展,故只有B项正确。
【答案】1.B
2.荒漠化的实质是( )
A.林地退化 B.草地退化 C.耕地退化 D.土地退化
【解析】第2题,荒漠化是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故选D。
【答案】2.D
2014年6月初至7月下旬,在国家林业局治沙办的统一安排下,规划院会同西北院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指导组,对全国11个荒漠化和沙化重点监测省区进行了技术指导工作。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 )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 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解析】第3题,西北地区降水少,主要是由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造成的。与植被破坏没有必然联系,且西北地区位于西风带,不位于副高控制区,故选A。第4题,我国荒漠化江南丘陵为红色荒漠,A错。西南喀斯特地区主要为石漠化,B错。西北干旱地区主要为沙漠化,C对。黄淮海地区主要为次生盐碱化,D错。故选C。
【答案】3.A 4.C
5.下列人为因素中,对沙漠化形成作用不大的是( )
A.过度樵采 B.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C.水资源利用不当 D.围海造田
【解析】第5题,荒漠化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植被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故与围海造田关系不大。
【答案】5.D
6.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日数、干旱的天气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解析】第6题,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是决定性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故选D。
【答案】6.D
7.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荒漠化土地所占面积较大。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
【解析】第7题,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的需求快速增加,在生产力水平较落后的条件下,不得不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垦殖,从而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导致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迅速蔓延。
【答案】7.D
读2005-2015年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省份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完成8~9题。
8.甘肃省荒漠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冻融作用 D.冰川作用
9.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变化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B.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环境
C.营造防护林,合理载畜 D.全球变暖,区域降水增加
【解析】第8题,甘肃省位于西北干旱区,河流少,水量小,流水作用不是主要外力,A错。荒漠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B对。干旱区降水少,土壤水分少,冻融作用、冰川作用影响小,C、D错。第9题,图中荒漠化面积变化最大,是指内蒙古的荒漠化面积减少的最多,主要原因是营造防护林,合理载畜,恢复、保护了生态环境,C对。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环境是荒漠化面积增大的原因,A、B错。全球变暖,区域可能蒸发量增大,更干旱,D错。
【答案】8.B 9.C
下图为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造成非洲荒漠化日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砍伐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解析】第10题,由左下角图例可知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图中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之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故B正确。第11题,由右下角图及图例可知造成非洲荒漠化日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故C正确。
【答案】10.B 11.C
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区域生存所需要的能够提供资源并吸纳废弃物的地域空间。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牧交错区生态足迹,可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下表是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农牧交错区(41.5°N~43°N,114.5°E~117°E)生态足迹统计(表中单位ghm2为全球公顷,即各类土地转换后可比的单位)。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区域农业生产( )
A.消费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
B.生产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
C.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
D.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高于草地
13.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水源短缺
14.该区域今后的功能定位应以( )
A.生态保护为主 B.畜牧业为主
C.混合农业为主 D.种植业为主
【解析】第12题,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消费足迹中耕地高于草地,A错;生产足迹中耕地低于草地,B错;生产足迹高于消费足迹,C对;生产与消费足迹之比耕地低于草地,D错。第13题,读图可知,草地生产足迹远大于耕地生产足迹,说明该区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草地过度使用,即过度放牧。第14题,该地为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今后应以生态保护为主,选择A。
【答案】12.C 13.B 14.A
15.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危害是(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 B.地下石油资源锐减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D.地质构造发生变化
【解析】第15题,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主要与内力作用有关,地下石油资源减少主要是开采造成的,与土地荒漠化关系不大。荒漠化导致土地沙化,土地退化,植被不易生长,土地生产力下降。C选项正确。
【答案】15.C
16.西北地区民谣“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所描述的生产方式可能会导致( )
A.土地生产力下降 B.洪涝灾害频发
C.臭氧层空洞扩大 D.伏旱天气增多
【解析】第16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西北地区“开草场—打点粮—变沙梁”所描述的生产方式就是“破坏植被—产量下降—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A选项正确;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不会造成洪涝灾害频发,B选项错误;臭氧层空洞扩大是臭氧层破坏所致,与材料中农业生产无关,C选项错误;伏旱不会出现在西北,D选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16.A
17.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我国西北地区防治该生态环境问题,适宜的措施是( )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解析】第17题,该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所以④⑤⑥符合题意。
【答案】17.D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如“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等。据此回答18~19题。
18.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 C.吸烟滞尘 D.防风固沙
19.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解析】第18题,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风固沙,减少风沙的危害,D对。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是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A、C错。涵养水源是河流中上游林地的主要功能,B错。第19题,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对。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是城市绿地主要功能,A错。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保护区的功能,B错。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是森林的功能,不是河流上游林地的主要功能,D错。
【答案】18.D 19.C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20~21题。
20.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 ②是人类适宜居住的地方 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 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解析】第20题,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生产力极高,每年的生物净生产量高达34亿吨,对维护全球碳氧平衡、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极其重要。D正确。第21题,热带雨林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表的植物体中,地表上的植物体最容易被人类破坏,一旦被毁,雨林生态难以恢复;加之雨林土壤中的养分极易流失,土壤贫瘠,所以雨林生态十分脆弱,C正确。
【答案】20.D 21.C
下图示意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情况,据此完成22~23题。
22.图示时段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基数大 B.国家政策支持
C.对外交通便利 D.工业基础雄厚
23.朗多尼亚地区雨林被毁的前提(根本)原因是( )
A.为获取粮食而过度发展迁移农业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为提供就业机会而进行的采矿
D.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解析】第22题,图示时段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支持,没有实行计划生育,B对。该地人口基数小,A错。区域经济落后,雨林区对外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C、D错。第23题,朗多尼亚地区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依赖出口木材维持经济收入,B对。为获取粮食而过度发展迁移农业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A错。该地没有发展采矿业,C错。没有开辟大型农牧场,D错。
【答案】22.B 23.B
24.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24题,本题可用排除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资源和环境而采伐亚马孙平原雨林属于破坏性开发。
【答案】24.B
25.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不可调和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析】第25题,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全世界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答案】25.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在十几年前,草原的覆盖率为5%,草场土质为粘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里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头以上。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拥入内蒙古草原搂取发菜(谐音发财)赚钱,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正以每年1000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沙漠地区。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 。
(2)农耕区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 ,形成的原因是 。
(3)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了“ ”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是 。
(4)解决该地区农牧民能源短缺的途径有哪些?
【解析】(1)材料一:“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头以上。”则可得出过度放牧的结论;材料二中很明显地说明:“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即可得出结论。
(2)首先明确该农耕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灌溉农业,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容易在地表聚集,形成土地盐渍化。
(3)我国在东北、华北、西北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带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有效治理了大面积的沙地和水土流失区,使万顷农田实现林网化,其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我国北方地区农牧民生活用能问题需利用当地的优势能源来解决。可针对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利用农牧区的牲畜粪便、秸秆等建造沼气池;西北地区风大,晴天多,光照强,因此可开发太阳能、风能;而在节约能源方面,推广省柴灶是最迅速、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1)过度放牧 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
(2)次生盐渍化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的气候条件
(3)三北 防风固沙
(4)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推广省柴灶。
27.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聚落、矿产资源和山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指出图中聚落分布的特点,并说明该区域沙漠广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说出塔里木盆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3)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塔里木盆地中城市经济的发展,简述促进这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4)塔里木盆地南缘甲区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方,说出易造成该区域众多人员伤亡的一种自然灾害的名称并分析该灾害发生的原因。
【解析】(1)分析图中聚落与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出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的特点;沙漠广布的自然原因是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而气候干旱的原因又与距海遥远、山脉环抱,海洋水汽难以深入等有密切关系。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两大方面分析。
(3)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解答本问时应有针对性。例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社会措施;延长产业链、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吸引外部资金等经济措施;重视环境保护等生态措施。
(4)通常情况下,易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水、地震等,而图示甲区域地处内陆盆地边缘,降水量稀少,一般不会发生大洪水,从而判断出地震是易造成甲区域众多人员伤亡的自然灾害,原因主要从甲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处,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位于山麓绿洲地带,人口密度较大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自然原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湿润水汽难以深入。
(2)问题:土地荒漠化。成因: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态脆弱;滥垦、滥伐,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3)加强对矿业城市的政策支持,减轻矿业城市的负担;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的附加值;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部资金、人才;重视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等。
(4)名称:地震。原因: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或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绿洲地带人口密度较大。
28.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巴西的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
(2)巴西的亚马孙流域为什么能保存下来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3)当前造成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解析】(1)巴西的北部是亚马孙流域,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开发历史短,平原地区气候湿热,因此人口稀少。
(2)巴西的亚马孙流域能保存下来大面积的热带雨林,除了与开发历史晚、自然条件恶劣有关外,还与区域的发展阶段有关。
(3)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带来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则是人类的开发
【答案】(1)北部为繁茂的热带雨林,开发历史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
(2)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均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生活在其中的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3)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增多。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建城镇;开辟大型农牧场。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由于巴西政府盲目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筑公路,过度采伐木材,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面积剧减。
材料二 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图。
(1)甲图中D处的植被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乙图为“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空气的上升与下降,A处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
(3)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后降到地面,降到地面的水量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则另外50%的降水量来自_________。
(4)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少了约20%,简述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5)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为什么?
(6)从开发、保护等角度,谈谈你对雨林前景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2)赤道低气压带
(3)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
(4)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植被蒸腾到空中的水汽减少,致使降水量减少。
(5)森林被砍伐,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6)看法一:保护 理由: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能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看法二:开发 理由: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地方财政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看法三:保护性开发 理由:在保护雨林的前提下开发,即可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