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8-27 14:02:48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黄山毛峰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读图,完成2~3题。
2.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 )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
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
3.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
C.地势高低差异 D.农业类型差异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5.以下区域划分是按地理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是( )
A.干湿地区 B.自然区 C.高原区 D.热带雨林区
6.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水产业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7.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9.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冬灌是我国部分小麦种植区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之一。每年秋末冬初日均温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农民的经验是“夜冻昼消,冬灌正好”。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小麦冬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减轻盐碱化
B.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预防春旱
C.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
D.使板结的土壤冻融交替,改善其结构
11.下列省份的小麦种植区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
A.湖北 B.湖南 C.河北 D.黑龙江
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据此完成12~14题。
12.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困难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主要发生在( )
①船舶被广泛用作交通工具以后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具的改良之后
③开发的早期阶段
④新中国成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 )
①商品粮基地 ②桑蚕基地 ③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④大豆生产基地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4.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少
B.长江中下游平原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
C.长江中下游平原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条件差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甲与丙的分界线大致是( )
A.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800 mm年等降水星线
C.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D.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16.对区域特征及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深居内陆,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B.乙距海远,形成了“高寒”的气候特征
C.丙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D.地形与气候是划分自然区的主要依据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据此回答17~19题。
17.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18.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 B.卫星系统 C.地面装置 D.信号发射装置
19.在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GIS ②GPS ③RS ④GPRS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目前,城市居民可利用手机软件获取附近的“共享单车”位置,并用手机解锁和支付。完成20~21题。
20.通过手机界面查询“共享单车”的位置信息主要利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1.推广“共享单车”对城市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增加居民开支 B.减少空气污染
C.减少绿地面积 D.增加交通拥堵
下图是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GIS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下列关于分层存储叙述错误的是( )
A.将地图中的不同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
B.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
C.在GIS系统的操作中要涉及所有图层
D.右上图存储了居民点、水系、土壤、地形、岩石、地下水六个图层
23.GIS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辅助决策,下列不是典型应用的是( )
A.城市规划 订火车票 燃气日常维护管理
B.电力抢修外卖服务 城市工程选址
C.旅游开发 地震预测 石油勘探
D.排污疏通 节约用水 通信规划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框架,“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大大提升了国土监管能力。据此回答24~25题。
24.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分别运用的现代地理技术是( )
A.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25.从国情出发,我国应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国土资源动态监管的主要目的有( )
①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②指导城市交通运输
③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用地④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下图为中国政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A、B、C、D四省区中,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2)下列关于图中D、C两省发展差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双项选择)( )
A.D省第一产业的比重比C省高
B.D省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C省相对发达
C.C省工业化进程比D省快
D.C省城市化水平比D省低
(3)B省发展经济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其所在的北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 基地。
(4)1999年我国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请说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至少说出四点)
(5)D省向C省产业转移的主要是 产业,这种转移对C省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27.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依据提供的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材料 中国“新三大地带”示意图和2003年新三大地带基本情况表。
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表。
地带
面积
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数值
(万km2)
比重
(﹪)
数值
(万)
比重
(﹪)
数值
(万km2)
比重
(﹪)
各省区合计
960
100.0
126050.0
100.0
135539.1
100.0
10753
东北及东部沿海
170.43
17.8
54113.4
42.9
86236.0
63.6
15936
中部及近西部
312.69
32.6
66915.9
53.1
44700.4
33.0
6680
远西部
478.26
49.8
5020.7
4.0
4602.7
3.4
9168
(1)分析表格中数据,简述远西部地带的主要区域特点。
(2)列表比较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远西部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气候类型
主要植被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红壤、黄壤、黑土等
荒漠土等
28.“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下图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出生状况的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示植物反射波谱的获取,依靠的技术是(  )
A.传统测绘 B.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D.GPS技术
(2)表明农作物生长态势良好的反射波波长范围是多少?
(3)利用这种技术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下列选项中可直接利用这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是(多选)(  )
A.水体污染的判断
B.城市大气质量状况的分析
C.洪水分布区的变化
D.森林面积变化
E.人口数量的变化
F.城市绿地分布的变化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在某网络公司推出的一种健康地图上,可以添加实时的消息警告、医疗信息和其他的数据。
(1)“健康地图”中的交通数据属于 数据;图中的数据采取 技术存储。
(2)在“健康地图”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 法将纸质地图转化为数字地图。
(3)某人利用健康地图查询甲型H1N1病例的分布状况,属于GIS 系统工作过程中的 环节。
(4)与纸质地图相比,“健康地图”具有哪些不同?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二)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CCBDB 6-10 DDDBA 11-15 CABBA
16-20 BCADC 21-25 BCDAC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
【答案】(1)A、B C
(2)BD
(3)水资源不足 能源
(4)可以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可以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言之有理即可)
(5)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 环境污染加重
27.【答案】(1)面积占全国的近一半(49.8%)(或面积广);人口只有全国的4.0%(或人口少),人口密度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地广人稀);2003年,该地带生产总量占全国的3.4%,经济较落后(1分);人均生产总值仅为9168元,远低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但略高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区(或人均生产总值较低)
(2)如下表。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以平原、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
主要植被类型
以森林为主
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28.
【答案】(1)B
(2)小于0.53μm和大于0.80μm。
(3)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4)ABCDF
29.
【答案】(1)专题 分层
(2)扫描
(3)操作与分析
(4)①储存信息的形式不同;②查询的方式不同;③地理信息系统将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的地图进行数据综合,并进行空间分析。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黄山毛峰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黄山毛峰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受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A正确;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因此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B正确;这说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D正确;区域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是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黄山的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界线,C错误。故答案选C项。
【答案】1.C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读图,完成2~3题。
2.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 )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
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
3.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
C.地势高低差异 D.农业类型差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和土壤,学生要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熟悉土壤分布和形成条件。土壤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它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同纬度地区热量不同,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不同,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同,导致土壤的性状出现差异。第2题,在我国根据地域环境不同,土壤一般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草甸土及漠土。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不一致,A错;土壤之间有过渡地带,边界不确定,B错;区域内部有自己的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C对;区域内部也有差异,差异是绝对的,D错。第3题,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变化导致植被的差异,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B对;热量条件变化、地势高低差异和农业类型差异不是主要原因,A、C、D错。
【答案】2.C 3.B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5.以下区域划分是按地理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是( )
A.干湿地区 B.自然区 C.高原区 D.热带雨林区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划分。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不一定是单一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虽然是人们划分出来的,但往往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特征。自然区是在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成分(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涉及的指标包括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是根据地理综合指标划分的。
【答案】4.D 5.B
6.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水产业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解析】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以水田为主,A正确。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B正确。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C正确。三角洲地区西部降水丰富,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D不正确,选D。
【答案】6.D
7.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异引起两地气温和热量的显著差异。同时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水较少。降水量的多少影响着耕地类型。长江三角洲气候湿润,水热丰富,松嫩平原降水较少,热量不足,故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故选D。
【答案】7.D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9.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解析】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第9题,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答案】8.D 9.B
冬灌是我国部分小麦种植区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之一。每年秋末冬初日均温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农民的经验是“夜冻昼消,冬灌正好”。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小麦冬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减轻盐碱化
B.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预防春旱
C.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
D.使板结的土壤冻融交替,改善其结构
11.下列省份的小麦种植区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
A.湖北 B.湖南 C.河北 D.黑龙江
【解析】考查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差异,农业区位因素。第10题,土壤水分的蒸发与太阳辐射等因素有关,与冬灌无关,故不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A错误;春季气温回升,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增加,冬灌可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预防春旱,B正确;冬灌可以使土壤降温减慢,从而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C正确;使板结的土壤冻融交替,改善其结构,D正确。故选A。第11题,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温度较高,不符合材料的“夜冻”条件;黑龙江位于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小麦无法越冬,故种植春小麦。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发展河谷农业;河北位于华北地区,种植冬小麦,最适宜进行冬灌。故选C。
【答案】10.A 11.C
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据此完成12~14题。
12.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困难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主要发生在( )
①船舶被广泛用作交通工具以后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具的改良之后
③开发的早期阶段
④新中国成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 )
①商品粮基地 ②桑蚕基地 ③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④大豆生产基地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4.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少
B.长江中下游平原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
C.长江中下游平原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条件差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2题,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这些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答案A正确。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大豆生产基地是东北平原,故答案B正确。第1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降水长江中下游平原比松嫩平原多,但松嫩也较丰富;夏季两地光热充足,故答案B正确。
【答案】12.A 13.B 14.B
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甲与丙的分界线大致是( )
A.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800 mm年等降水星线
C.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D.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16.对区域特征及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深居内陆,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B.乙距海远,形成了“高寒”的气候特征
C.丙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D.地形与气候是划分自然区的主要依据
【解析】第15题,据图可知,甲地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乙地为青藏地区,丙为东部季风区;甲与丙分界线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故A项正确;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故B项错误;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是秦岭—淮河,故C项错误;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故D项错误。第16题,甲地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乙地海拔高,气温低,形成了“高寒”的气候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丙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划分自然区的主要依据为地形和气候。
【答案】15.A 16.B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据此回答17~19题。
17.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18.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 B.卫星系统 C.地面装置 D.信号发射装置
19.在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GIS ②GPS ③RS ④GPRS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试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第17题,人们利用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地震灾区的影像信息,迅速掌握建筑破坏情况,C正确。第18题,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A正确。第19题,在震区开展营救行动过程中,获取灾区受灾信息用的是遥感RS技术;制定营救路线等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受灾者位置信息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D正确。
【答案】17.C 18.A 19.D
目前,城市居民可利用手机软件获取附近的“共享单车”位置,并用手机解锁和支付。完成20~21题。
20.通过手机界面查询“共享单车”的位置信息主要利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1.推广“共享单车”对城市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增加居民开支 B.减少空气污染
C.减少绿地面积 D.增加交通拥堵
【解析】第20题,通过手机界面查询“共享单车”的位置信息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查询、分析,C对。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A错。遥感技术主要功能是监测,B错。数字地球主要是将信息转化成数字,D错。第21题,推广“共享单车”对城市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减少尾气排放,减少空气污染,B对。节约居民开支,A错。不会减少绿地面积,C错。单车更灵活方便,减轻交通拥堵,D错。
【答案】20.C 21.B
下图是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GIS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下列关于分层存储叙述错误的是( )
A.将地图中的不同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
B.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
C.在GIS系统的操作中要涉及所有图层
D.右上图存储了居民点、水系、土壤、地形、岩石、地下水六个图层
23.GIS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辅助决策,下列不是典型应用的是( )
A.城市规划 订火车票 燃气日常维护管理
B.电力抢修外卖服务 城市工程选址
C.旅游开发 地震预测 石油勘探
D.排污疏通 节约用水 通信规划
【解析】第22题,GIS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一个GIS系统中,可能包含多个图层,如有存储河流水系信息的图层,有存储土地利用信息的图层,有存储土地利用信息的图层,有存储居民区信息的图层等。在GIS系统的具体操作中,往往只涉及部分图层,而不是所有的图层。因此A、B说法正确,C错误。读图例可知D说法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答案,故C正确。第23题,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节约用水”节约用水属于人的意识范畴,因此与GIS的应用关系不大,故选择D项。
【答案】22.C 23.D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框架,“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大大提升了国土监管能力。据此回答24~25题。
24.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分别运用的现代地理技术是( )
A.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25.从国情出发,我国应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国土资源动态监管的主要目的有( )
①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②指导城市交通运输
③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用地④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24题,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天上看,是指RS遥感的监测功能。网上管是GIS分析、存储、处理信息的技术。所以分别运用的现代地理技术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A对。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数字地球是将信息转化成数据,都没有监测、处理信息能力,B、C、D错。第25题,从国情出发,我国应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国土资源动态监管的主要目的有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①对。指导城市交通运输不是主要目的,②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用地,③对。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是手段,不是目的,④错。C对,A、B、D错。
【答案】24.A 25.C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下图为中国政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A、B、C、D四省区中,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2)下列关于图中D、C两省发展差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双项选择)( )
A.D省第一产业的比重比C省高
B.D省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C省相对发达
C.C省工业化进程比D省快
D.C省城市化水平比D省低
(3)B省发展经济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其所在的北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 基地。
(4)1999年我国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请说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至少说出四点)
(5)D省向C省产业转移的主要是 产业,这种转移对C省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答案】(1)A、B C
(2)BD
(3)水资源不足 能源
(4)可以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可以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言之有理即可)
(5)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 环境污染加重
27.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依据提供的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材料 中国“新三大地带”示意图和2003年新三大地带基本情况表。
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表。
地带
面积
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数值
(万km2)
比重
(﹪)
数值
(万)
比重
(﹪)
数值
(万km2)
比重
(﹪)
各省区合计
960
100.0
126050.0
100.0
135539.1
100.0
10753
东北及东部沿海
170.43
17.8
54113.4
42.9
86236.0
63.6
15936
中部及近西部
312.69
32.6
66915.9
53.1
44700.4
33.0
6680
远西部
478.26
49.8
5020.7
4.0
4602.7
3.4
9168
(1)分析表格中数据,简述远西部地带的主要区域特点。
(2)列表比较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远西部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气候类型
主要植被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红壤、黄壤、黑土等
荒漠土等
【答案】(1)面积占全国的近一半(49.8%)(或面积广);人口只有全国的4.0%(或人口少),人口密度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地广人稀);2003年,该地带生产总量占全国的3.4%,经济较落后(1分);人均生产总值仅为9168元,远低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但略高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区(或人均生产总值较低)
(2)如下表。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以平原、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
主要植被类型
以森林为主
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28.“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下图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出生状况的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示植物反射波谱的获取,依靠的技术是(  )
A.传统测绘 B.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D.GPS技术
(2)表明农作物生长态势良好的反射波波长范围是多少?
(3)利用这种技术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下列选项中可直接利用这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是(多选)(  )
A.水体污染的判断
B.城市大气质量状况的分析
C.洪水分布区的变化
D.森林面积变化
E.人口数量的变化
F.城市绿地分布的变化
【解析】遥感技术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记录在胶带上的明暗、深浅、颜色等不同来判断地物的性状和态势,可以应用于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方面。
【答案】(1)B
(2)小于0.53μm和大于0.80μm。
(3)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4)ABCDF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在某网络公司推出的一种健康地图上,可以添加实时的消息警告、医疗信息和其他的数据。
(1)“健康地图”中的交通数据属于 数据;图中的数据采取 技术存储。
(2)在“健康地图”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 法将纸质地图转化为数字地图。
(3)某人利用健康地图查询甲型H1N1病例的分布状况,属于GIS 系统工作过程中的 环节。
(4)与纸质地图相比,“健康地图”具有哪些不同?
【答案】(1)专题 分层
(2)扫描
(3)操作与分析
(4)①储存信息的形式不同;②查询的方式不同;③地理信息系统将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的地图进行数据综合,并进行空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