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画,看一下这美丽的画面,体会美丽的不同内涵……
这些园林,美在静谧、美在清新、美在动感、美在质朴。
那么,这些园林在哪儿呢?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是因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吧 。18 苏州园林
叶圣陶3. 领略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1. 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揣摩语言的精妙。(重点)(难点)学习目标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略有删节。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轩榭( ) 池沼( ) 丘壑( )
模样( ) 相间( ) 嶙峋( )
庸俗( ) 镂空( ) 蔷薇( )
重峦叠嶂( ) 廊( ) 斟酌( )xuān xièzhǎohèmújiànlín xúnyōnɡlòuqiánɡzhànɡlánɡzhēn zhuó词语解释景致:风景。
阶砌:台阶。
嶙峋:枯瘦的样子。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鉴定欣赏。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阅历: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胸中有丘壑:
俯仰生姿:
蔓延:
诸如此类:
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与这相似的种种事物,表示其他以此类推。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1.听朗读,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第二部分
(3-9)第一部分
(1-2)第三部分
(10) 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体特征——图画美。 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总分总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第2段中“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图画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重修饰门窗重图案色调重配合总分主次逻辑顺序 品析第一、二段,思考:1.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2. 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
标本。 不能,“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3.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4.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什么?“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5.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句中红色的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去掉。“似乎”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建筑,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所以只能是推测。“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 6.第二自然段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追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是总括为了实现园林“图画美”的目的,设计者在设计时遵循的总原则。它们的次序不能任意颠倒,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它们的次序也关系到下文段与段之间的排列。随意颠倒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效果。 7.课文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二自然段是总说,第三、四、五、六自然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详细说明。
小结1、2段 以上两段文字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第二段用排比句,概括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四个“讲究”领起后文。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从游览者的感受方面侧面烘托了苏州园林之美,园林是供人游览的,从游人的角度说明园景的特色,并用“没有一个不”的双重否定,突出苏州园林讲究一幅画的特点,语气更加强烈。品读第三自然段-园林之美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绝不讲究对称”。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3.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作比较(古代宫殿和苏州园林)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是从什么方面作出限制的?
“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5.(1)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句中红色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个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合乎实际,用词非常准确。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品析第四段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的“大多” 一词有何作用?
“大多”起限制作用,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而并非是全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着眼在画意。”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昂然,沁人心脾。第五段小结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议论、抒情。“俯仰生姿”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从时间的角度描述了各种花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符合自然美的原则。
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如“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开花时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整个园林的繁华气氛,像一幅光彩夺目、浓彩重笔的中国画,这些都紧扣“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读第六段,思考: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2.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作用呢?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作用在于: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 中”。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品析第七段 1.作者是如何举例说明苏州园林也讲究细小角落的图画美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第七段小结 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法,“必然也不会忽略……”和第六段的第1句“必然会注意到……”相承接,表明两句都是从浏览者的角度来写的。“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引起下文,由从“大处讲究”过渡到“细部注意”,对苏州园林特征的介绍更加全面。1.课文第七、八、九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何写得简略?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所以写得简略。品析第八至十段 2.“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极少”说明了什么?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极少使用彩绘。 3. 文章结尾内容是否多余,能否去掉?
不能去。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8-10段小结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严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②描述性和概括性句子的灵活运用。③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④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苏州园林点题: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结语: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分说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图画美总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近景远景的层次园林角落的配置门窗雕琢的匠心色彩选配的协调人如在画中主次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1.本文为什么运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运用空间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运用逻辑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好处?试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说明。
第一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二、三句是描写,描写了高处俯下的树枝和低处仰起的树枝交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
第四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苏州园林这样栽种和修剪花木所获得的艺术效果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 3.《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都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相同和不同之处较多,请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了逻辑顺序,不过《苏州园林》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中国石拱桥》则主要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说明,文章除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之外,还结合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从建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说到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建于118年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最后说到建于1961年的长虹大桥,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说明方法:两篇文章都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中这些说明方法没有哪一种居于突出地位。《中国石拱桥》中举例子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达到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是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其他说明方法或包含在举例子中,或用墨较少。另外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使用的频率也较高。
说明语言: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多样性:都以说明为主,同时融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不同之处是《中国石拱桥》采用了较多的“模糊语言”,如“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桥宽约8米”,这些画线的词语,使得词语运用客观,更符合实际,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1.总分结合,结构清晰。 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体特征。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全文不是笼统地说明介绍,而是始终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进行说明。2.语言准确,耐人寻味。 (1)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2)副词的运用: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3)描写性词语的运用:如“重峦叠嶂”写出假山的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写出池沼河道边沿的自然特色,“俯仰生姿”写出高树和低树上下相望的风姿。3.说明方法多样,突出事物特征。 文中恰当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本文中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1.作比较:
①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②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3.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第5自然段中,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4.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苏州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代(公元四世纪)的顾辟疆园。据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曾慕名前来参观,由于高傲狂放,缺乏礼貌,被园主人顾辟疆赶了出去。
1917年富商贝润生以9900银元买下荒园,又购得园东房宅,增其旧址,周筑高墙,改大门在园东。园周环以长廊,廊墙上置听雨楼藏帖、乾隆御碑、文天祥诗碑等碑刻71块,增建燕誉堂、九狮峰、瀑布等景点。贝氏还在园东建祠堂与义庄,园北建族校。贝润生花了9年时间重修狮子林。苏州园林名人轶事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