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在学生学习内环境稳态概念和神经调节之后对内环境稳态的另一调节方式的学习,同时与必修1细胞呼吸联系密切。
本节教材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弊四部分内容。第一课时内容,包含激素调节的发现和血糖调节实例。血糖调节的内容包括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血糖调节过程和血糖调节异常疾病。其中,重点是两种激素的具体作用和两者如何实现对血糖平衡的调节;难点是如何高效的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血糖平衡的物理模型从而自己升华出概念模型。教材中有模型构建环节,如何高效的利用这个模型,需要深挖教材,才能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更好的掌握血糖调节过程。
其次,本节课第二个大环节是介绍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该部分出现在资料分析中,介绍了法国学者沃泰默、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等实验过程和体会。意在让学生体会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探索,假设,求证,才能进一步接近真相。但该实验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需要给出资料,利用问题串形式帮助学生分析。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说出胰岛A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说明血糖平衡调节机制;说出糖尿病的患病原因、相关症状及预防措施。
2.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所起的重要作用。
2.3 能力目标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小组合作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物理模型和图解式概念模型)。
2.4 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5 难点:血糖平衡的调节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内容,所以能够较好的理解在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历位科学家的神经论思想,但在理解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方面存在困难,所以需要沿着沃泰默的实验步步推进。血糖调节是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调节方式也涉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这也是本节的重难点。
4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把握的原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教学”。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自主建构知识, 实现三维目标。在尝试建立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过程中,每4人一组(共10组),每组一套“糖卡”模型(共20张),充分利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成果后,再由教师以学案为基础归纳图解式概念模型。
5 教学过程
5.1 联系生活热门话题,视频链接,导入新课 播放《飞碟一分钟》趣味动画视频,介绍我国糖尿病患者现有1.14亿,成年人患病率是9.7%,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19.6%。(教师总结导入新课:糖尿病是如何产生的,又该怎样防治,就与这节课所学的激素调节有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事例,以动画视频形式导入,简洁、趣味,将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本节所学内容挂钩,快速融入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5.2 血糖的来源、去路 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血糖的来源和去路:①馒头、米饭等含糖的食物,经过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形成血糖;②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糖原是人和其他动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也可以分解补充血糖;③慢跑超过30分钟后,脂肪将被动员出来,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④汉堡、薯片、奶油蛋糕等甜品和油炸食品一样,同属高热量高糖食物,贪吃易发胖。(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交流、回答,相互补充)教师总结:血糖的来源包括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包括①细胞内氧化分解②合成肝糖原、肌糖原③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
设计意图:打破原有的教材顺序,把血糖调节提到第一个重点问题。这样处理的原因是既然导入是从生活中的事例开始,激发学习兴趣,那么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趁热打铁,紧接着过渡到血糖平衡调节,阅读材料分析血糖来源去路,在学生交流回答后,由教师点拨,尤其是在肝脏和肌肉中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但只有肝糖原可以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5.3 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 在了解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之后,让学生知道血糖的正常浓度是0.8-1.2g/L,维持正常血糖浓度需要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首先通过一个视频了解其中的一种重要激素——胰岛素,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捕捉两个信息①胰岛素的生理功能②化学本质。播放视频,随后由学生回答胰岛素是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胰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多媒体补充投影图,并让学生尝试回答: ①胰岛主要由哪两种细胞构成? 各自分泌什么激素? ②这两种激素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总结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及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和导入视频相连贯的动画视频,以风趣的图画语言引导学生更好的接触人体中能降低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进而引出胰腺的结构和其他激素,为接下来构建血糖调节模型打下基础。
5.4 血糖调节模型的构建 学生初步了解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之后,接下来需要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①两种激素如何调节血糖,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②两种激素有怎样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包括利用教具构建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以及归纳的概念模型图。教具准备:全班共分10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每个小组20张卡片(9张粉色卡片代表葡萄糖,每张卡片代表每1升血液中葡萄糖为0.1g,这9张卡片就代表血糖的正常浓度0.9g/L;2张橘色卡片代表胰岛素;2张紫色卡片代表胰高血糖素;4张粉色卡片正面写上饭后葡萄糖,其中的2张反面写上氧化成CO2+H20+能量,另外两张反面写上合成糖原和转化成脂肪;最后的3张粉色卡片,其中2张标注为糖原分解,1张标注为脂肪分解);活动要求:①模拟以下两种情景中血糖如何调节,情境一:饭后,血糖升高时,自主选择手中卡片模拟血糖调节过程;情境二:剧烈运动时,血糖降低时,自主选择手中卡片模拟血糖调节过程。②模拟活动完成后,根据活动过程,在学案上归纳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活动时间:10分钟;活动展示:小组代表展示构建模型过程,利用白板拍照展示多个小组归纳的概念模型。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归类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激素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小组间指导及时回答各个小组提出的疑问,比如物理模型归纳过程中各卡片的意义等。活动结束,请学生教室前展示活动结果:情境一:当饭后血糖升高,在9张糖卡的基础上,增加4张粉色糖卡,即超过了正常血糖浓度,这时,第二位同学出示胰岛素卡片,并说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经过胰岛素的调节,将多出的4张卡翻转过来,代表血糖的去路,分别是参与细胞中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这样就维持了正常的9糖卡,代表已经恢复了正常血糖浓度;情境二:剧烈运动时,拿走原有9张糖卡的3张,代表血糖降低,这时第三位同学出示胰高血糖素卡片,并说出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胰岛A细胞,经过调节,将另外3张粉色的糖卡翻转,代表血糖的来源,分别是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的转化,这样就可以将血糖恢复为9张正常的浓度。小组演示结束后,由其他小组点评,这个过程中演示小组哪里解说的不完整需要补充,哪里解说的不准确需要订正,最后用手机快传,将小组归纳的血糖调节概念图展示在白板,由学生纠错交流。这样就非常自然的得出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作用的。
接下来由教师利用刚才学生自主归纳的概念图,补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的神经调节部分,涉及下丘脑、肾上腺、肾上腺素的作用。这样就总结得到血糖调节方式既涉及神经调节也涉及激素调节,血糖调节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哪些激素是协同作用,哪些激素是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活动发挥相同作用的,称为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活动发挥相反作用的,称为拮抗作用)。
设计意图:血糖调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方式是采用两种模型的建构,先由小组合作,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具,动手模拟血糖调节的物理模型,再归纳概念模型,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小组间的纠错和补充过程除了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随后教师补充的内容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血糖调节过程。
5.5 糖代谢引发的疾病 学习了血糖调节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①糖尿病的成因②糖尿病患者的表现症状③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回答①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引发血糖水平升高;②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③注射胰岛素,不能口服,否则会被消化酶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图片,当胰岛素受体损伤时,可导致Ⅱ型糖尿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习重点是联系实际,学生可以根据本节所学回答Ⅰ型糖尿病的成因和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再由教师补充Ⅱ型糖尿病的知识,最后提醒学生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锻炼,远离垃圾食品。
5.6 促胰液素的发现 胰岛素对治疗糖尿病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的发现历经了52年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位科学家。教师提供阅读材料①法国的克劳得伯尔纳发现酸性食物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现象, 但没有引起世人注意;②1894年,此现象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道林斯基证实,可当时神经论是主导思想,所以人们认为,这个现象是一个反射;③1896年,巴甫洛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切断狗的双侧迷走神经、双侧内脏大神经,以及损坏延髓后,反应仍然出现。不过,最终他还是认为这是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过程;④同期,法国的沃泰默也进行着同样的实验,只得出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这个结论;⑤1902年1月,当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认为这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他们大胆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具体实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来,刮下黏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结果, 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于是,最终证实了他们的假设。这个能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种不同于神经调节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设计意图:该实验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需要给出资料帮助学生分析,体会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探索,假设,求证,才能进一步接近真相。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血糖的来源、去路,胰岛及相关激素的作用,糖尿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方式和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采用由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的方法,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寻找答案,加深印象;而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血糖调节过程,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先构建物理模型,由学生语言描述该过程,小组间进而升华为概念模型,水到渠成。整节课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氛围生动、积极,通过随堂练习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效果良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课件22张PPT。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1、馒头、米饭等含糖的食物,经过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形成血糖。
2、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糖原是人和其他动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也可以分解补充血糖。
3、慢跑超过30分钟后,脂肪将被动员出来,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4、汉堡、薯片、奶油蛋糕等甜品和油炸食品一样,同属高热量高糖食物,贪吃易发胖。
找一找CO2+H2O
+能量 肝糖原
肌糖原 脂肪、非必需
氨基酸等 氧化分解 合成 转化
血糖
0.8~1.2 g/L消化,吸收 分解 转化食物中
的糖类 肝糖原 脂肪等
非糖物质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正常情况下)123组织细胞4567胰岛B细胞胰岛素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 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腺CO2+H2O
+能量 肝糖原
肌糖原 脂肪、非必需
氨基酸等 氧化分解 合成 转变
血糖
0.8~1.2 g/L消化,吸收 分解 转化食物中
的糖类 肝糖原 脂肪等
非糖物质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正常情况下)123组织细胞4567小组合作: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0.1g G
活动准备:
1、每组有20张卡片,其中9张粉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每张“糖卡” 代表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即正常血糖浓度为0.9g/L)
2、另有部分粉色“糖卡”可以翻转,翻转之后可代表血糖的去路或来源。这些“糖卡”是否翻转需依照以下两个情景。小组合作: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
0.1g G0.1g G
情景一:选择手中卡片,模拟饭后血糖升高时,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情景二:选择手中卡片,模拟运动过程中,血糖降低时,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活动要求:明确手中每张卡片的意义,并将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的血糖调节过程图补充完整。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展示:小组成员演示以上两种情景中血糖的调节过程。
血糖降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胰岛B细胞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反馈调节血糖降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胰岛B细胞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肾上腺素肾上腺下丘脑下丘脑
1、血糖平衡中有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降血糖的激素是_________;使血糖含量升高的激素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作用于同一生理过程达到相互增强的效果;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作用于同一生理过程起相反作用】
3、胰岛素合成时涉及哪些细胞器?
小结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糖代谢紊乱症----糖尿病】
正常值:0.8-1.2g/L 尿糖:> 1.6g/L
1、病因:
2、病症: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3、如何检测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呢?
4、针对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Ⅰ型)
(2)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细胞无法正常利用
葡萄糖,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产生糖尿(Ⅱ型)补充胰岛素5、胰岛素应选择注射还是口服呢?为什么?斐林试剂、尿糖试纸等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可以被人体消化胰岛素靶细胞的受体损伤糖尿病的成因受体资料1胰岛B细胞二、激素调节的发现 克劳得伯尔纳发现酸性食物进入小肠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资料2发散思维3、稀盐酸狗的小肠肠腔若胰腺不分泌胰液,则?2、稀盐酸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狗的小肠肠腔1、稀盐酸胰腺分泌胰液(1)与(2)对照说明:稀盐酸无法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刺激胰腺,产生胰液。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 沃泰默的解释: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所以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沃泰默的实验:若胰腺分泌胰液,则?实验结果:胰腺分泌胰液
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假设: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实验过程:
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狗静脉实验结果:胰腺分泌胰液实验结论:小肠粘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腺分泌胰液。资料3二、激素调节的发现 克劳得伯尔纳发现酸性食物进入小肠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
分析上述几个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
促胰液素产生的部位:
运输途径:
作用效果:促进_______产生_________小肠黏膜胰腺血液循环胰液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即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激素调节。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观察课本图2-8)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
垂体 肾上腺素
肾上腺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卵巢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睾丸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胸腺激素
胸腺 雌性激素
胰腺 雄性激素
连连看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直接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课堂小测D 2、右图分别是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请根据此图回答:
曲线 为正常人的。
曲线 为糖尿病患者的。
21end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观察课本图2-8)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
垂体 肾上腺素
肾上腺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卵巢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睾丸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胸腺激素
胸腺 雌性激素
胰腺 雄性激素
连连看评测练习
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2、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3、切除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会吸引许多蚂蚁,这是因为( )
A、肌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B、非糖的物质转化,使尿糖升高
C、胰岛素缺乏,使狗出现糖尿
D、蛋白质分解,使尿糖升高
4、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D、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5、连线: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
垂体 肾上腺素
肾上腺 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卵巢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睾丸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胸腺激素
胸腺 雌性激素
胰腺 雄性激素